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打破“铁饭碗”的议论也成了“热门”话题。目前一些企业已将其付诸实践。但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会导致政策上的失误。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所谓的“铁饭碗”的问题也就很有必要了。(一) 我国企业中的“铁饭碗”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基础是什么?无疑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充分了解这点,才能估计到打破“铁饭碗”的后果。纵观“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简要地提到两个基础即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从理论基础上讲,这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推广结论。职工是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理所当然地具有在企业中终身劳动的权利,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除非个人愿意放弃这种权利。  相似文献   

2.
改革有成本,发展有代价。职工下岗即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本代价。职工下岗的代价由谁来承担?一种意见认为:“下岗”代价应由国家来承担,即国家应当补偿下岗职工的损失,否则,下岗职工即被认为是为社会作出了“牺牲”。其理由有三:第一,国家长期实行“铁饭碗”“大锅饭”就业体制,几十年习惯了在“铁饭碗”里吃“大锅饭”的职工,犹如被长期笼养的老虎已经丧失了捕食能力。将下岗职工一下子推向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无异于将已丧失野性的老虎赶回山林,其悲惨后果可想而知。因此,除非国家能帮助下岗职工获得竞争能力,恢复“野…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在于企业的活力,企业没有活力,整个经济就没有效率;而企业的活力则来自于劳动者的动力,劳动者没有动力,企业也就没有活力.1979年以来,围绕搞活企业进行了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租赁的一系列改革,但近几年,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连年下降,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劳动力的统分统配和就业的铁饭碗体制以及劳动者没动力是窒息企业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学术界一些同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认为,深化  相似文献   

4.
一、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的主要弊端及影响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是在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公有制关系内部变革中逐步形成的。1.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的主要弊端。所谓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就是“名为集体,实同国营”,即集体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诸环节都按国营企业的模式去管理,违背了集体经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导致企业失去应有的内在激励机制和活力。其主要弊端,从企业方面看,集中体现在“统负盈亏”上。从职工方面看,主要体现在“大锅饭”意识上,职工在工资、医疗、劳保、退休等福利待遇方面躺在企业身上,追求“铁饭碗”。  相似文献   

5.
以破除“铁饭碗”为标志的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原本被看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固定工制,如今成了改革的对象。在这场改革中,作为国家和企业主人的职工,他们的地位是否会因此而动摇,职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否会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拟对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形成于五十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演变。现有的企业调度和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论述方便起见。不妨先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演进作一简要回顾。五十年代中期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在适于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模式下,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统包统配”的直接管理,企业才能按国家指令计划组织生产,在人财物、供产销等方面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针对中央管得过死,地方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的弊病,曾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中期,两次调整管理体制。但是,这两次调整,由于主要是围绕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作文章,没有触及企业经营自主权问题,同时又因时机选择不当,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7.
新社会主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改革”已经被党中央作为坚决贯彻的指导方针之一,要求当作全国人民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但是,到底“深化”什么?“深化”到哪里去?在学术界还是有着相当尖锐的意见分歧。本文就是从深化改革的角度去探讨改革的理论基础。它仅仅作为个人的学术观点与政策主张,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一、制度特征:由“国家社会主义”转入“国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列宁曾明确地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它没有定型,也不可能定型。”①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运行了70年后,邓小平又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搞清楚。”②当然,这里的“不定型”、“不清楚”之类的语言,并不是指它的最终目标而是指实现目标的具体道路。于是,产生了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坚持原有的全部意识形态,而  相似文献   

8.
社会之大,何奇不有!发生几起凶杀案件,本来并没有什么希奇。但是,这里发表的一起凶杀案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这就不能不令人瞩目,令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对权力和利益进行调整,以利于社会的发展。改革必然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例如终身制取消了,“铁饭碗”保不住了,“大锅饭”吃不成了,于是一些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人就必然会阻挠改革,甚至会象李方那样铤而走险。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那些类似李方却还未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可能产生的社会心理,在经济改革的“经济性”事务中,化大气力于“人的问题”,那么这些人也不是不可以挽救的。所以,改革使人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研究这种变化,使它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发表有关李方案件两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注意发展本国农村经济。究竟走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孟加拉国的做法是,通过基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乌帕齐拉体制”,以集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把这场改革看做是一场革命,他说:“乌帕齐拉体制”不单纯是中央分散行政管理权,也不只是一种理想或信念,而更重要的是支持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地方的管理和发展事业,直接参加制定和执行改善地方社会经济的规划。他还说,这一革命,不但在孟加拉国是首创的,而且在整个印度次大陆、甚至第三世界国家中也是独特的。本文拟就孟加拉国最近几年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实是,不仅美国正在寻求一条经济复兴的道路,而且苏联和中国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当然,每个国家对这一探索过程的提法是不一样的。美国一些激进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创立一个新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打破“铁饭碗”;而苏联人则认为需要更多的公开性和重整经济结构。尽管每个国家经济改革的因果关系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社会控制问题已日益显露了其重要性。然而,到底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社会控制的结构如何?与对自然系统的控制相比,社会控制有些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加强和优化社会控制,做到“控而不死,活而不乱”,使社会协调地、高速度地发展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学界长期以来都满足于复述前人的结论,缺乏深入的探究。这不仅制约了社会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妨碍了现行社会控制体系改革的进行。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社会控制理论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企业所有制企业改革摆上日程齐齐哈尔铁路器材厂是由齐齐哈尔铁路局(国家所有制)办的齐铁地区劳动服务公司,旨在安置齐铁机关待业子女,属于企业所有制型企业。从创办之日起,就照搬国家所有制模式,搞起了“铁饭碗”、“大锅饭”。可是人们在进了器材厂之后,总感到低人一等,矮人一头。由于没有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每个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没有发生直接联系,职工缺乏积极性。该企业原生产的产品是日光灯管,到1985年亏损三万多元,发不出工资,职工放假,企业濒临破产。1985年下半年,转产了钢窗,企业有了转机。但是职工对“苦、脏、累”的钢窗生产很不适应,由于活累、奖金少,职工不安心,对企业财产的损失浪费,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都漠不关心。有些职工在下料时,一根长料拿过来就切,干完活料头一大堆;有的职工在钢窗生产旺季抢任务时怕累躲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及时解决的重大政策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科学确立的基本理论原理。我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工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不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而是工益和工益规律。试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  相似文献   

14.
终身制的反思企业职工终身制的弊端,在改革浪潮的冲刷下,已暴露无遗,并遭到众口斥责,似乎终身制已成为企业不活,职工积极性缺乏,经济效益低下的本质缘由之一。也确实,在被人们信奉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原经济制度之下,国家包下企业,企业包下职工,一旦捞到国家职工这块“金牌”,便可高枕无忧,一劳永逸。干也如此,不干也如此;多干如此,少干也如此,企业如何,国家如何,与我何干?此种情况,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因而,不改变这一状况便不能救活企业,企业没有希望,国家也无希望可言,可见,终身制其害非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在经济改革中对我国原有经济模式的批判性认识的加深,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问题逐渐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与之相应,关于地租问题的讨论也在展开。这就势必要引起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特别是在与“绝对地租”这个理论范畴相关的问题上,重新认识更有必要。什么是绝对地租?它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从基金的比重看,养老保险占到整个社会保险的65%,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成败,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单一计划经济、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和统包统配的劳动管理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7.
杨勇 《社会》1994,(11)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中,对数百万职工冲击最大和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是“砸铁饭碗”和“跳槽择业”两样新事物了。 前者使每一个就业者面临“职业危机”——炒鱿鱼;后者又赋予就业者选择职业的高度自由——“跳槽”。由此,为几十年惯于被“分配”决定自己职业和岗位而弄得丧却竞争、进取的求职者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择业”毕竟如探险、  相似文献   

18.
只根据国家与法的相互作用来建立法治国家的学者会走进死胡同。因为实质上,没有法,没有法律体系,没有法律秩序,没有某种程度上通过法进行的自我约束,也就不会有国家。即使是在集权制国家也可能有这样的“法律至上”;在这里,法律针对的是人民,即全体无权的臣民。集权制的法律不管冠以什么名称(它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不管以什么定语加以修饰,都是当权者独断专横的工具,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为在专制国家里人民的权利已被剥夺了。走向法治国家不应以法律为出发点,而应以公民社会为出发点。什么是公民社会呢?公民社会是在臣民变为公民过程中形成的、比简单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学术理论界,最难做的工作恐伯要属编辑了。一个研究人员,虽不能说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但不愿写的东西他可以不去写,这一点是基本上可以办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虽不能说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但不愿讲的东西他可以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这一点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了。而我们的编辑呢?按理说选用什么稿件、编辑什么文章是他们最起码的权利,然而在不少情况下这起码的权利却没有得到保证:明明自己不愿意编的东西,也必须硬着头皮去编;明明没有什么新意的文章,也必须违心地去用。据说这一切都是“政治的需要”。这种实际上被剥夺了自主权的编辑还称得上真正的编辑吗? 编辑,这是一项两头受气的工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没有纳入法制轨道的情况下,上级机关任何一位领导人的意见都可以成为必须执行的“绝对命令”。你不服从吗?对不起,轻则  相似文献   

20.
赚钱的层次     
人活着是离不开钱的,从下三赖到上大人,从市井百姓到骚人墨客,没有钱他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戴什么?候耀华在《编辑部的故事》里为剧中人余德利设计的那句台词,“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几乎成了“名人名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连“喻于义”而“耻于利”的“君子”们,似乎也从昏睡中醒来,一拢堆便津津乐道起“扒分儿”,“练摊儿”,“下海”来。我写这篇《赚钱的层次》,也难免要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