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八部小说,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综观她的小说,爱、内省的主题不断重复和深化,并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莫里森认为,作为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美国黑人更需要爱自己、爱社区、爱民族文化。同时,她对黑人及黑人社区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指出黑人应该坚持民族传统美德,创造充满爱和和谐的黑人社区,同时也要克服历史留下的心理伤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了八部小说.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综观她的小说,爱、内省的主题不断重复和深化,并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莫里森认为,作为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美国黑人更需要爱自己、爱社区、爱民族文化.同时,她对黑人及黑人社区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指出黑人应该坚持民族传统美德,创造充满爱和和谐的黑人社区.同时也要克服历史留下的心理伤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5.
爱从道德上有其固有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自爱——仁爱——兼爱——民胞物与之爱。所谓自爱,就是指自己对自己、个人对个人的爱;所谓仁爱,就是指爱人;所谓兼爱,就是指不分人我、不别亲属、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持续不断的永恒发展过程。爱的道德之境是无止境的,但是每前进一步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相似文献   

6.
荀子认为"爱"是人与动物等"有血气、有知之属"所共有的本能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爱"通过"礼"得以展现。"爱"之观念中包含爱己、爱家、君臣民互爱以及兼爱内涵,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各个阶段的小说中表现出由朦胧到最终的皈依宗教,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年的内蒙古的插队生活、大学毕业的考察生活以及对历史学、宗教史的潜心研究,逐步地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8.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它展现了奴隶制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悲惨遭遇以及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重现了黑人奴隶的血泪史。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极度渴望解脱,向往自由。在没有尊严充满压迫的日子里,获得自由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为自由而活着是他们普遍秉承的生存伦理。同时,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对亲人的爱无法正常地表达,导致黑人世界的家庭伦理走向极端化。通过对黑人奴隶的伦理异化和道德困境的刻画。莫里森表达了其倡导黑人民族摆脱伤痕累累的历史,重新建构民族文化,寻求伦理回归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立足于社会道义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之刃,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母爱与暴力并置,深入挖掘潜沉于黑人灵魂深处不屈的悲剧精神: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困境,以自己的柔弱和不屈为自己求生存、求自尊、求人格、求希望、求未来。  相似文献   

10.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杂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托尼·莫里森三篇小说中三位女性佩科拉、秀拉和吉丁的身份建构问题,从佩科拉内化了殖民主义黑人身份走向悲剧,到秀拉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身份重建自我的艰难,再到吉丁自我女权主义身份的积极追求获得自由,揭示出英里森建构其现代黑人女性身份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4.
自杀这一使身体性状发生改变的行为,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向死而在地探寻生命价值的行为是黑人对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做出的最震撼、最极端的反抗,也隐含了作者在哲学层面上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切思考。文章以《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为主线,从自杀视角重现美国黑人历史并解读黑人自杀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的小说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中的漂泊、流浪、孤独、寂寞和虚无主义的感受.小说中的人物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便在娱乐场所放浪形骸,以期在感官的享受和情欲的满足中摆脱人生的困境,但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他们想通过真挚的爱情或宁静的乡村生活来医治都市生活造成的心灵伤痛,但是唱出的却是一曲曲人生和爱情的悲歌.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塑 造了一对固守各自文化信念的黑人青年男女,他们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矛 盾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冲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作品,《柏油娃》 体现了作家对美国黑人双重自我合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柏油孩子》中,通过迁徙叙事展开她对家的期望。她曾经声称"种族和家是她作品首要关注的主题",通过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莫里森勾勒出黑人在现代社会里家的失落与寻找的艰辛。  相似文献   

19.
飞散文学一般讲述的是飞散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移民动机多元化,现在的飞散者已不再具有特定的"受害心态",家园已不再是一种实际的地缘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作为跨文化的飞散者,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跨民族、跨边界、跨文化的思考,并致力于黑人精神家园的构建。她运用黑人特有的意指语言,描述美国黑人"无根"的苦楚,通过展示各个人物从"暗恐"到"归家"的经历,在追寻黑人话语传统的同时,表现出非裔飞散者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在追寻的过程中发现,非裔飞散者不仅要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包围中努力使自己的文化生根、发芽,而且还要通过内部的互相爱护与帮助、种族间的互相包容,实现最终的家园梦想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后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分析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文学关系的基础上,对美国后现代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诺贝尔奖演讲词和她的小说《宠儿》与《所罗门之歌》所体现的语言观进行后人道主义解读:莫里森对于语言暴力和大男子主义、种族主义和一神论的宗教语言的批判,对于语言本质的反思,以及对于语言力量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后人道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