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恨”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韩国人的恨的多层结构--否定与肯定、消极与积极、过去意向性与未来意向性结构进行分析,从和解意向性角度来对恨的独特性进行确认,可以看出,恨的主体是以情促成和解的情绪,类似于把他者构造成自己的意向相关者的本能意向.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整理探析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观照汲取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鲁迅在主体精神上认同其合理层面,并对耶稣有着深刻的认识。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耶稣,把他"道成肉身"救赎世人反而被钉杀在十字架上的宗教行为看作是一个被庸众杀害的革命者的惨痛事件,并在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出鲁迅自己现实生活中"爱"与"恨"的情感,并以沉重的笔触凝结于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韩国古典美学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包括“文以载道”“性灵说”“神韵论”等都是借用中国美学的概念和范畴,这是中国文学在中世纪东亚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但是,韩国也有民族特色比较鲜明的美学概念和范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恨”和“风流”。“恨”作为弱者和弱小群体的审美心理形式,以韩国民间艺术为中心绵绵流淌在韩国文学深层,显现出了鲜明的大众化和民族性的特征;“风流”作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形式,被反映在以汉文学为中心的中世纪各种艺术形式中,具有温文尔雅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展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艾米莉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性格,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类最崇高的爱情与人性。在众多人物当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性格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为蓝本,结合苏联的工业化实践,通过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定义、方法及"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层层剖析,揭示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是一条旨在为实施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方针积累资金而制造的所谓"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展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艾米莉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性格,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类最崇高的爱情与人性.在众多人物当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性格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页)此事又见宋王谠《唐语林》:"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4页)治唐代文史者常引薛元超"三恨"来表明唐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恨鼠烧房     
汤礼春 《快乐青春》2010,(10):42-42
冯笛家里老鼠特多,每天都有衣物被咬坏。他恨得咬牙切齿,暴跳如雷,想了许多办法捕捉老鼠,但怎么也捕不净。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焱 《河北学刊》2002,22(2):101-10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仇恨作为负面情感与文学的联系是必然的 ;它构成文字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仇恨情感具有潜伏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仇恨往往与愤怒、羞辱、敌意等相伴而生。拥有仇恨情愫的作品 ,大都贯穿着动人心魄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王晓俊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91-93,108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着比较复杂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丑与美的复合体,人类是一个善与恶的组合体。这种悖论诗学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热爱自然,憎恨自然;(2)热爱生活,厌倦生活;(3)热爱人类,憎恶人类;(4)始于欢乐,终于忧伤。从新批评的视野出发,在精神分析与文化批评视阀下,解读弗罗斯特"乡村哲学家"的悖论诗学,有助于真正地感悟其诗歌中的智慧与真谛。  相似文献   

13.
关于悲剧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代学者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的概念.但"爱情悲剧"概念及其内涵,帝、妃之恋题材悲剧的特殊审美价值及认识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我们认为皇帝与妃子也与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他们那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样值得赞美与同情.  相似文献   

14.
杨珺 《晋阳学刊》2009,(4):114-118
对母女关系的书写是女性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对母女之间亲情不亲的疏离关系为表现对象,敞开了母亲作为人作为女人的真实生存处境及其人格畸变状态。亲情不亲往往表现为女儿对陷于不合习俗母性的怨仇或仇恨心理的母亲的冷漠排斥,母亲的怨仇心理仇恨心理本质上是女性发现自己付出全部所依附的对象却空洞无力不足依凭后极度绝望空虚的流露。《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中作者对母亲之为母亲的母性和母亲作为女人的人性的思考,使得如何理解并超越母亲的命运,如何将习俗母性中所包含的爱的因子转化为建设性的人格因子,成为女性散文提出的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韩建交以来,日韩关系研究成为国际关系舞台上的热点和难点。安成日博士《当代日韩关系研究》利用日、韩、美新近公布的第一手档案,以战后日韩外交课题、外交悬案、建立邦交、战争赔款、李承晚线等问题展开的七次会谈为基本线索,用实证研究法对1945-1965年间日韩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点明制约日韩关系进展的关键要素是:国家安全、民族仇恨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三部文学作品遵循了两大规律,即爱情与责任双线并行的文脉规律、爱情与责任双线汇聚生成结局规律。两者对立时悲剧发生,和解时成功团圆。而且这两个规律也通适于多数古代爱情作品。规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爱情的享有者与责任自觉的担负者必须是同一主体。两大规律的发现,既昭示了古代自由爱情通向现代爱情的必由之路,也使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创作中把爱情或责任,尤其是前者绝对化的趋势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8.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