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民主体意识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转型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强调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协调合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农民的主体性缺失以及农民主体性实现缺乏应有制度保障、建构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等问题。但以往研究并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因此,可以考虑从建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民主体性实现及制度保障等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昭示着农民主体性不断凸显,农民社会保障权中蕴含的三种"人像"促使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考察,第三种"人像"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民的主体性共同缺失.为了找寻"丢失"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应当促进社会保障法上的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立法实现,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美好蓝图在渐进的路径下铺展.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转移农村劳动人口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但这也造成农村中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有生力量无序性大量流失.新农村建设面对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问题.必须拓展现有的理论视野和政策思维框架,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实施面向农村的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农民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解决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缺位、主体性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者着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伦理重构的问题,剖析了传统社会中个体缺失主体性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缺失的历史心理原因,阐明了社会转型中何为个体的释放,以及处于释放状态的个体迫切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的伦理体系应从何入手重构。  相似文献   

5.
虚拟实践视野下的主体性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时代由虚拟实践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其表现是主体性缺失、主体性膨胀、主体境遇的恶化和主体被控制与奴役。  相似文献   

6.
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国城 《学术研究》2007,3(7):79-8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农民主体力量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分析了树立农民主体意识观,包括科学地认识农民的主体性,辩证地把握农民的主体性,历史地看待农民的主体性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民主体性地位这个传统的话题被重新拾起,并付诸时代意义进行研究。农民主体性的缺失和乡村治理的困境频繁交替演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对农民进行“还权赋能”,在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体观和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主法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参与主体的缺失则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主体观“一体多元”的内涵,“一体两面”的特质,以及与民主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建设目标相吻合,使得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得以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李超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137-14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农民的有限主体性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受到主观认知因素、组织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构建与乡村振兴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唯有破除制约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构筑乡村情感共同体,加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政策嵌入,从而促进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华 《理论界》2009,(1):179-180
高校学生社团群众性、自由性、民主性、平等性的特点不仅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的加入,而且符合主体性德育对德育环境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突显了重要的德育功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的传统定位模糊,导致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实际缺失和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主体性德育背景下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重新定位,既有助于学生社团自身的发展,更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政府主体性、农民工个体及用人单位主体性发挥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主体性的缺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退保率高、保障效果差、统筹层次低的原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必须维护政府、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认识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属性紧密相关 ,主体性是个体自由力量展开的形式和结果。主体自由的合理性规范的缺失引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既和我们的“理由”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必须以理性为根据 ,以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13.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理论探讨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坚持德育中的主体性,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到德育的手段上都要弘扬主体性。但单纯的主体性不能保证价值观和品格教育,必须同时注重德育的内容、目标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规范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主体性则是规范性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先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旨归。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并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对小说《玉秧》女主人公玉秧人生悲剧进行理性的评判和思考,并从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弱点和人格缺陷、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造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女性都不能丧失生存的本质即自主,应全面地发展自身的生命能力,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