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于苗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粗犷剽悍的《木鼓舞》,还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具鲜明的美学特色。凡观赏过苗族舞蹈的人,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相悦心的强烈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3.
舞蹈《刘胡兰》是一部具有革命色彩的当代舞作品,根据英雄人物刘胡兰的事迹改编。本文通过我对舞蹈《刘胡兰》的学习过程和演出经历的体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舞蹈结构、技能与创作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诠释,从而深层次论述了当代舞的美学特征,使发展中的当代舞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取向得到具体论证,并以此唤醒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内心深处的情感,支持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步伐,永不叛党。  相似文献   

4.
《相和歌》是中国民族舞剧经典作品《铜雀伎》中的舞蹈片段,编导孙颖老师在作品中复现了汉代时期盛行的女乐舞蹈——《盘鼓舞》。《盘鼓舞》因舞者敏捷踏盘踏鼓而舞的形式得名,既具有如飞似行的高超舞技又展现出独特的柔婉韵律,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和歌》的舞蹈语言、舞蹈构图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汉代艺术文化的审美取向与美学意蕴,以汉代舞蹈的形象与意象展望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5.
舞蹈《刘胡兰》是一部具有革命色彩的当代舞作品,根据英雄人物刘胡兰的事迹改编.本文通过我对舞蹈《刘胡兰》的学习过程和演出经历的体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舞蹈结构、技能与创作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诠释,从而深层次论述了当代舞的美学特征,使发展中的当代舞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取向得到具体论证,并以此唤醒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内心深处的情感,支持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步伐,永不叛党.  相似文献   

6.
《欢乐的乌菇日斯勒》是根据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罕伯”编成的。“罕伯”舞是以女子为主的达斡尔族民间娱乐舞蹈。它的传统表演方式一般可分为歌、舞、“郎图打齐”三个阶段。舞蹈动作的主体是用双手模拟雄鹰飞翔和鱼荡清波的各种姿态,配合以左右回旋擦地蹑行的脚步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时而情意绵绵,时而刚健奔放,最后在高声呼号郎图打齐(以拳互击)中欢快结束。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还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文化的动态载体,其既是百越原生文化因素在仫佬族文化系统中的积累与沉淀,也是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因素在仫佬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堆叠的产物。概言之,仫佬族傩舞是中原文化的跨域融合、楚越文化的潜下观照和农耕民族的生存表达多管齐下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的巫书,也是历书,还是地理志,更是民俗志。  相似文献   

9.
土家丧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后乡的土家文化事象中,尤要提到的是土家跳丧。土家地区有种说法,叫“南摆手,北跳丧”,这是“中国的迪斯科”。国际曾有人看到巴东跳丧舞蹈后认为,这种说法,大体上讲到了土家跳丧舞的舞蹈特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陈洪同志沿用了这种舞蹈,编写了一个《土里巴人》的歌舞,演出后,使许多中国舞蹈家为之倾倒,有的感动地说,看到了多年未曾见到的好舞。这都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肯定。学者们从多角度审视着土家跳丧,或引用西方的悲剧论,或从一般伦理观念出发,或是站在另一文化角度,认为人类的共性是害怕死亡,把死亡看成一种悲剧。一句话,相当多的人们还没有站在本体文化角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了探奇。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无疑对揭示土家跳丧内涵有益,引起了人们对“撒尔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林英玉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舞协理事、四平市舞协主席、四平市第一个具有舞蹈专业高级职称的人、四平市朝鲜族艺术馆馆长。她很有名气。上过报,上过电视,还被收入吉林省《群芳谱》一书。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最恰当的称呼只有五个字:“大众舞蹈家”。林英玉自幼喜爱文艺。在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熏陶下,16岁时,她就显露出舞蹈方面的才能,担任了幼儿园的舞蹈教师。 1956年,她考进沈空歌舞团,从此步入艺坛,与舞蹈结  相似文献   

11.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的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  相似文献   

12.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崇尚自然和谐、万物有灵信仰,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人把歌舞视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了哆耶舞、芦笙舞、斗牛舞、薅秧鼓舞、羽毽舞、竹筒舞、咚咚推等在不同场景下表演的舞蹈。透过具有浓郁民族性的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这些烙印着民族基因的舞蹈也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审美观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侗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侗族舞蹈发展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13.
金孔雀     
在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荣获编导、表演两项一等奖。这位西双版纳长大的白族姑娘,在《雀之灵》的舞蹈表演中,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孔雀戏水、梳理羽毛、开屏、展翅等外在造型上,而且还寻求内在的意蕴,虚实结合,动静得当,刚柔相济,把《雀之灵》淋漓尽致地“舞”了出来。人们正是从她的表演中,惑到了自然界的美,看到了舞台上“孔雀”的丰韵。  相似文献   

14.
从远古走到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舞蹈艺术一直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成长和完善。他们的民族舞蹈大多是狩猎题材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语汇以模仿动物、鸟类、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比如鄂伦春民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民族的《罕日切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等等。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摹拟性特征,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的手段和方法去抒发舞者的感情,质朴无华、简洁自然,是对游猎生活的最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15.
浅论瑶族长鼓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瑶族无论是喜庆之日,还是祭祀盘王的“还盘王愿”都要舞长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长鼓文化。本文拟就其产生、功用、艺术特征作些粗浅探析。一、长鼓的产生瑶族的长鼓,源远流长。不少研究者常引宋人沈辽在《踏盘曲》中所载:“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儿女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  相似文献   

16.
彝族《铜鼓舞》,是根据流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四县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跳“妻丽”的素材,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跳“妻丽”时击铜鼓伴奏,又称“铜鼓”舞。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古代铜鼓的铸造始于春秋时代,汉朝是铸造铜鼓的鼎盛时期。古代铜鼓用于军事、祭祀和娱乐。每当节日、祭祀和宴请宾  相似文献   

17.
正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记录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以及原始湘西人的生存繁衍状况,溯源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被中外学者们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  相似文献   

18.
<正> 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土语称“梯玛”)举行酬神活动“解钱”时的一种仪式舞蹈。跳舞时土老司头戴凤冠帽子,身穿八幅罗裙,吹起牛角,手舞“八宝铜铃”,边舞边唱。这种舞蹈本是土老司进行迷信活动的一些动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因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还有一些比较优美的民间舞蹈动作和山歌对唱,深为土家人所喜爱。土老司在进行“解钱”活动时,引来众多群众观赏,每到高  相似文献   

19.
卓,藏语原是舞蹈的总称,现在成为卓歌舞的专用名词。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据《敦煌吐蕃文书》,卓的历史可上逆到公元7世纪之前,那时有称之为“顾鲁”、“鲁”和“契”的三种歌,这三种歌的唱词中常提道“鲁郎呢卓冬巴”,即“又唱歌又跳舞”。其中的“鲁”意为歌,“卓”意为舞。此外,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一词写为“卓次”(此处的“卓”与意为舞蹈的“卓”字同,“次”为词),如译为汉文则应是舞蹈词。那么当时的誓词是边舞蹈边唱还是其它形式呢?这只有留做以后考证。但是,根据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从中看出卓的歌舞与“顾鲁”等有密切关系,而卓的歌词则与盟誓的语言习惯有关。现在的卓歌舞,虽与“顾鲁”及誓词有关,但它做为一种完整的歌舞形式,其形成则应晚于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影视媒体的普及,朝鲜族舞蹈《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早已被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集《长鼓舞》、《扇舞》、《扁鼓舞》、《象帽舞》等舞蹈形式为一体的《农乐舞》,更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集大成者,是朝鲜族民间文艺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