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2.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玄奥难解。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夺最多”。②《指物论》为何如此难解...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6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亦称“龙诡辞数万。”但今本《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而成外,仅余《指物论》、《名实论》、《坚白论》、《白马论》、《通变论》五篇,其他著作大多散佚了。晋人鲁胜认为公孙龙之学出于墨翟,近代一些著名学者也持这种看法。然而,公孙龙不只是继承了墨翟的逻辑思想,而且大大发展了墨子的学说。特别是在概念论的分析研究上,他独树一帜,对当时流传的许多重要的逻辑概念作了深入分析,表现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虽沿用了前人曾提过的“指”、“物”、 “名”、“谓”、“坚”  相似文献   

5.
一、“指”的符号学意义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指”,素无定诂。宋谢希深以是非释指,金受申判之为“甚迂拘”,以其牵强,从之者甚寡,姑且不论。此后,有以“指目”释指的,有以“代名”释指的,有以“物德”释指的。任继愈以属性释指,栾星倡共相释指。以上种种,除是非说外,其余诸说归根到底都是在名实关系的窠臼之中去探讨指物关系。不过,受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一些论者又从名实关系(或者概念与其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引申出本体论解释,在《指物论》中强加进了物与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数理逻辑的演算系统为依据,对中国古典逻辑名著《公孙龙子·指物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尝试作了解析。文章认为,从《指物论》的逻辑结构中可以发现“物莫非指”命题具有广泛内在含义。《指物论》在逻辑上很好地运用了假言连锁、归谬法、反证法等推理形式,从而阐述出了深刻的哲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学者具有高超的逻辑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7.
指物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指称理论,指物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伍非百先生在《公孙龙子发微》中将“指”阐释为“能指”、“所指”、“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指”、“非指”正反两个层面;而将“物”阐释为具体存在的个体,具有其独到的见解。研究伍非百先生的指物思想对于挖掘民族优秀逻辑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指物论》的思想素材突出于墨,它是针对墨家的指物观而作的,其文体不是客难主答式对辩体,而是立、破相间的驳论体式。在对《指物论》作解的同时,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指物论》的新认识,指出《指物论》乃是一篇论述名物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在《正蒙注》中提出“在天之极”与“在地之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天地结构,此天地结构对其工夫论有着奠基性影响。“在天之极”指的是神,即健顺阴阳之间相互感通的能力与功用。“在地之极”为五行中之土,而实即地本身,它为万物提供形的要素。神形之分即清浊之分,清通之神不能无碍地运行于重浊之形,“在地之极”其实是一种“分极”。但天道化生万物,实不能不通过地,且物之成形即各有其法则,此法则亦为物之构成要件,因此,地极与天极虽离而不离,但其间有等差。工夫论方面,若从天地之分的角度看,须超越形之限制,而有存神合天之学;若从天地之合的角度看,物之法则亦为人所当尽者,则有格物穷理之学。以“天道工夫”为主,而“地道工夫”辅之,“参两相倚以起化”,此为船山工夫论的总纲。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旁礴万物以为一”是《庄子》道论的重要理念。旁礴指的是广泛覆盖、兼容并包,它的这种含义从文字构形上可以找到根据,在《庄子》书中一以贯之,并在先秦两汉及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旁礴万物以为一”,指的是包容万物,万物一体。《庄子》一书在表现这种理念时,塑造了藐姑射神人、北海若和大公调三个崇高形象,创造出广远、至德、死亡三种雄奇、瑰怪的艺术境界和场面,凸显了这一理念的理性因素和审美意蕴,从而也使哲学理念文学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老子》哲学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分歧的焦点,就是对《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不同看法;“道”的涵义是“虚”、“无”,更为问题所在。我认为,《老子》所说的“无”(“虚”),是指器物之中、天地之间的虚空,而“道”则是对虚空(主要是天体虚空)的功能和作用的哲学概括;“道”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概念,是指万物何以化生、天地何以存在的本因,而在社会领域中又体现为一种以“虚”(“无”)为用的策略和方法。这是否就是《老子》的“道”所具有的本义呢?浅论粗见,求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陆机《文赋》论物、意、文的关系,创作前的准备,有些问题需要更为准确理解。比如“物”,既指具形的自然之物,又指抽象事理社会事物。所谓“意”,既指构想之意,又指直觉感受之意。论物、意、言关系,来自创作经验,也与玄学言意之辨有关。比如“伫中区以玄览”,指以空明坐忘的体道心境处于天地寰宇之中,人世万物之间;“倾群言之沥液”,指调动所有的艺术修养;“抚四海于一瞬”,是说要有巨大的艺术容量;“信情貌之不差”,指谋篇布局的貌,要和需要表达的感情相一致,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率志委和”是《文心雕龙·养气篇》提出的审美境界的标准。“委和”之说,本来属于阴阳五行的外界境界的专称。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便借助阴阳五行作为它的学术理论的依据。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其中《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一篇中说:“木曰委和”。唐代王冰注谓:“阳和之气,委曲而少用也”。这里“委和”的意思显然是一种收敛、约束的阳和之气,是属于一种自然界形态说,不是说的审美境界。“委和”语出《庄子·知北游篇》:“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认为人的一切,包括性情、生命、繁衍子孙都是天地所寄托,即是“天地之委”。所谓“和也”、“顺也”、  相似文献   

15.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篇名的解释往往带有极大的麻烦。譬如《原道》之道,到底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直争论不休;又如《风骨》的“风”指的是什么,“骨”又指的是什么,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关于《物色》的解释表面上看,目前的意见似乎相当接近,但本人却又有些不同的理解。下面先谈谈流行的几种解释:①“先从《物色》篇名的意义说起:物即景物、物象;色即景色、采色。”(刘禹昌《(物色)篇创作艺术分析》,《文心雕龙》学刊)5期)②一作品中写物也指物色.即景物。”“物也指事物。”(周振…  相似文献   

16.
对《文心雕龙·原道》篇“道”的看法,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所谓“原道”,是说文原于道,或者,文本于道,此指自然之道。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圣人据道为文,道又因文而明,由此产生了圣人之道。故《原道》中的“道”,也包括了圣人之道。关于自然之道,《原道》篇认为自然界的色彩、形体,以及日月之使天空生辉,山川之使大地绮丽,都是体现宇宙间一切事物本质的文,它和天地并生,是自然的。作者从天地之文,联系到“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三才”中居主要地位的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思想而语言,语言而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道。而且“傍及万物,动植皆文”。《原道》用很大篇幅采阐述属于自然之道的  相似文献   

17.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18.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而言,《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根本、以“气变”为中介、以“物化”为现象和以迫退为目的的人生终仇视照.在生成序列上,气分为元气、阴阳和火气三个阶次、物分为人(或天地)与万物两个阶次,并且有阴阳生人、天地和六气生万物的相应失系。因此,气变与物化是对生死观抽象与表象的两种表述。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专门讨论文学创作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创作过程中主观和客观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文心雕龙》中对创作过程的主客观关系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如《物色》篇中讲的心和物关系,《明诗》、《诠赋》篇中讲的情和物关系,《神思》篇中讲的神和物关系,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整个创作过程讲,有的从艺术想象特点讲,物的概念也有宽窄之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为了说明主客观有机统一的特点。关于“物”的概念,王元化同志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指出应该理解为“外境”和“万物”,这是正确的。不过,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文心雕龙》所讲“物”的含义是并不完全一致的。《物色》篇中的“物”主要是指自然事物,而《明诗》篇中的“物”则是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语义经典论著《指物论》周建设从语义学观点看,公孙龙的《指物论》是我国先秦时代一篇重要的语义经典论著,其价值只要与酉方有关语义理论略作比较便可以显现出来。西方的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一直关注着语义问题,其中意义与指称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它是语义学的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