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与鲁迅     
"萧红与鲁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前提自然要基于学术的理由.鲁迅对于萧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意义上,没有鲁迅就没有作为作家的萧红.对于二者关系的深入探究,毫无疑问应该在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代作家,他们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上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3.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创造社跟鲁迅有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后来他们为着同一目标的大战斗的需要,“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一同参加了左联,一同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作斗争,但是要他们完全消除芥蒂,是很困难的。然而,作为创造社发起者和重要成员之一的郁达夫却是个例外。自从1923年2月17日在北京和鲁迅相识后,便终生热爱和尊敬鲁迅。他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认识得最早。用郭沫若的话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的《呐喊》出版以后,郁达夫一再向友人推荐,他说:“如问中国自…  相似文献   

4.
鲁迅以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鲁迅以他在反封建运动中冲锋不止、所向披靡的战斗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中的地位。鲁迅也以他超凡脱俗的伦理思想和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给人们带来了伴着崭新的社会人生而出现一种崭新的道德面貌、“精神文明”的希望。他的“严酷”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鲁迅的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郭沫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和郭沫若是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巨星。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是文化战线上两面相映成辉的旗帜。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战斗业绩:“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然而,这一双战友却终其一生未曾会面。“五四”时期鲁迅在北京,郭沫若留学日本。“五四”过后郭老到了上海,接着便于一九二六年到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长,此时鲁迅被迫离开北京,远走厦门。一九二七年鲁迅到广州时,而…  相似文献   

6.
俄苏汉学家善于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将中国解放区文学置于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中国新文学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考察和宏观把握.他们认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作家发扬光大了鲁迅战斗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文学遗产和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充满现代内容的新型的人民文学.新生活、新人物、新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战士。她的社会福利思想博大精深,体系恢宏,历史影响广泛深远。她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实现福利思想与服务的完美统一。在社会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宋庆龄福利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理论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外国作家关系的钩沉和分析,基本上都得到了国内外鲁迅研究者细排密查般的梳理。但是,由于关于鲁迅与夏目漱石的关系的资料不甚丰富,这给研究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造成了困难,本文运用比较全面的史料,着重考辨了鲁迅与夏目漱石先后在东京西片町住过的一所住宅,进而分析了他们的艺术世界里呈现出的一些相似特性,最后从当事人的回忆和研究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文学意义上的关联。这也许能为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国文化渊源提供一个新鲜参照。  相似文献   

9.
柔石是鲁迅所哺育的现代小说家,后者将其置于“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本文从阐发与彰明鲁迅有关柔石评价的论点出发,试图勾勒柔石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跋涉、攀援的轨迹。结合其小说创作实践的阶段发展,论述其师承鲁迅的不懈求索:就认识高度与社会视野而言,如何从咀嚼知识者一已的悲欢,发展到将他们置于时代熔炉经受锤炼;就思想倾向与题材范畴而言,如何从小知识分子群平庸、纷繁的感情胶着中脱茧而出,开始移向堪当中国脊梁的劳苦大众;就深化主题与揭示本质而言,如何从渲染悲剧成因的生理、心理因素,提高到挖掘病态社会的症结在于严酷的阶级对立;就艺术素养与表现技巧而言,如何发展与丰富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表现形态,诸如诗的意境的营造、凝炼的白描手法的运用等等。同时,稍带论及了柔石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疏离与被疏离是对鲁迅与左联关系的较为准确的概括。鲁迅对左联的疏离具有双重含义:其行为表象是鲁迅对左联工作的冷淡,包括与左联实际领导人的不合作和对新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实质上这是鲁迅对左联由来已久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有了清醒认识之后的理性选择;左联对鲁迅的疏离也具有双重含义,那就是左联的实际领导人对鲁迅维持着敬重的表象,实质上他们在攻击着、欺瞒着、背弃着鲁迅。  相似文献   

11.
蓝冬冬 《探求》2009,(5):74-78,73
在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第一次把中国人的生命放置在社会的根本地位上去肯定与张扬,鲁迅照应着五四人文精神发展的时势,在其杂文创作中形成了浓厚的对于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从中可窥探到鲁迅五四时期人本思想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马伟业 《学术交流》2006,1(8):173-176
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即认为凡是30年代在东北生活过的作家都是该群体成员,认为他们彼此与鲁迅的关系和鲁迅的扶植是联结群体的精神纽带,认为群体存在的时间是从1936年初到抗战爆发,认为群体在艺术上尚未成熟等。其实该群体是由10多位在东北沦陷前后从这里走出的小说家组成的,联结他们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环境和相同的历史条件所促成的相同心态。该群体在1936年形成后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素养和极其广博的知识与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为了彻底地反封建,扫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乌烟瘴气,鲁迅当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侧重于批判方面。在他战斗的一生中,极其猛烈的抨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束缚和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摧残和奴役。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鲁迅先生也做出了具大贡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受西方重视的作家之一.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西方各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从未间断过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介.他们对中国近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研究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建平 《社科纵横》2003,18(3):59-60
作为鲁迅笔下一代跨越历史门槛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们身上时时表现着二重性 ,这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 ,也有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原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批鲁现象 ,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渊源 ,这一切和鲁迅笔下的具有二重性格的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有暗合之处 ,这也是历史上一再出现的批鲁的共同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共和国庄严的国徽上,有两串金黄灿灿籽粒饱满的麦穗,在这两串麦穗的背后,蕴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1942年,重庆郊区的农民为了表达对共产党的尊敬,特地给中共办事处送上了一份重礼——两串麦穗。当年冬天,周恩来、邓颖超、宋庆龄等人为即将返回延安的董必武举行送行茶话会时,桌上最引人注目的摆设就是这两串麦穗。宋庆龄说:“它们比金子还贵重,如果能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周恩来深情地抚摸着它们,满怀信心地说:“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后来在设计共和国国徽时,根据周恩来的郑重建议,两串金黄的麦穗果然成为国徽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极为关注群众的温饱,始终把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摆在头等大事的位置上,领导厂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供给。和建国初相比,目前全国粮食年产量增长了4倍  相似文献   

17.
王宗凡 《社科纵横》2008,23(9):91-93
鲁迅与柏杨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司俊琴 《社科纵横》2006,21(7):164-165
俄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别雷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同时代人,别雷诗歌中的象征意象与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的象征意象都体现了时代赋予的孤独与绝望,但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诗歌中的意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个性。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著名作家,在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生于1880年,卒于1936年10月8日。鲁迅是我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生于1880年,卒于1936年10月19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鲁迅的一生是众所周知的,从1903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起,30余年间,他写下无数文字,是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旗手。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孔子     
最近,在一本研究鲁迅的刊物上,见到“尊孔贬鲁”的提法,颇有感想,也想说上几句。把孔子与鲁迅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是当前鲁迅研究中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极有见地的。但是,把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而引起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深入,与某些人的贬损鲁迅勾连在一起,说这是“一体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