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政府强化普遍义务教育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全面调节劳工教育问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工问题调节机制,对德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二战后英国不得不开始考虑实行殖民撤退.但因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历届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也就各有不同工党政府实行了相对积极的"以联邦代替帝国"的政策;保守党丘吉尔政府则坚决要求固守帝国;而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因意识到非殖民化的不可避免而决定加速非殖民化进程,并一手促成了帝国的最终瓦解.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和整合劳工标准等非投资利益,是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投资协定与劳工标准的适当衔接,有助于平衡投资利益与劳工利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国际投资协定中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条款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在实体规则方面,主要侧重对东道国减损劳工标准行为的规制,忽视了对东道国劳工政策空间的保障;在履行机制方面,投资者可通过投资仲裁机制挑战东道国劳工政策,而与劳工政策休戚相关的劳动者却缺乏相应的程序权利。因此,有必要对投资协定与劳工标准的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性调整。中国作为双向投资大国,理应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为解决投资保护与劳工保护的失衡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紧接着,人们发现美国的对外政策"大变",先后出兵攻战阿富汗和伊拉克,随之而来的是"新美利坚帝国""新帝国""新帝国主义"和"新罗马帝国"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似乎美国已经走上了帝国的不归之路。美国各派学者亦撰文发表自己对帝国、对"美利坚新帝国"的看法,他们或支持或批判,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热潮至今不衰。密切关注美国的中国学界闻风而动,对"美利坚新帝国"做了大  相似文献   

5.
衡芳珍 《中州学刊》2014,(5):134-138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劳工缺乏及技术工人无序流动等问题,促进战时生产和维护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一度放弃"劳资协调"方针,实行"劳工统制"政策。在对《工会法》《工厂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涉及工会管制、限制工资水平、自由雇佣及技工管制等方面的临时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重点地区及相关行业的实施,虽然强化了对工人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在影响工人生产情绪,降低生产效率等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住宅问题是工业社会中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住房保障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民国时期住房保障以抗日战争为界,前一阶段视住宅问题为劳工问题的一部分,政府初步探讨了本国的劳工住宅发展思路;后一阶段则视住宅问题为战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住宅问题为一项集长期性、经常性、基础性等特征于一身的重要社会问题,重新定位住房保障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并从立法、政策等方面提出长远解决住宅问题的蓝图。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政府实行"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政府虽然认识到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有助于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尽快走出衰退,但奥巴马政府同样坚持对华贸易政策应符合社会责任和政治透明度的严格标准,更加关注劳工、环境和人权等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强调对华贸易政策应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美国工人从中受益.同时,随着美国国会的结构重组,其对华经贸政策立法也步入"保护主义周期".短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华经贸决策更趋理性和务实,中关经贸关系将保持总体稳定.长期来看,制度性差异和战略性竞争仍将导致双边经贸冲突的长期化和政治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学导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政策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在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社会政策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社会政策学科价值理念如下:以"公平"与"人权"为基本价值观;从不讳言自己的"价值立场";以"公民参与"为基石;以"渐进主义"为发展策略.社会政策的学科建设也表现出四大鲜明的特点:研究领域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技术化;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专门化.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国内劳动力严重匮乏问题,韩国政府从1993年起采用“产业技术研修制度”引进外籍劳工。随之而来的是非法外籍劳工人数以及侵犯外籍劳工人权现象的持续增长。韩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籍劳工政策,决定采用“外籍劳工雇佣许可制度”以杜绝非法外籍劳工的存在及侵犯外籍劳工人权现象。但是,无论是采用“产业研修制度”还是“雇佣许可制度”,韩国政府的外籍劳工政策都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劳工政策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时期对东北的劳力资源所实行的野蛮掠夺政策是伴随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部署和殖民统治的进展而变化的。在东北沦陷的初期、中期、后期 ,分别实行了限制华北劳工入境、积极诱骗华北劳工入境、“劳务新体制”即“国民皆劳”的劳工政策。劳工掠夺政策的实施给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中国加入WTO ,必须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劳工问题和劳资关系的影响。而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提出 ,其出发点既有贸易保护的目的 ,也有在工人权利日益被忽视和侵害的情况下推动劳工权益保障的目的。中国的政策应该是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需要以国际劳工公约中的核心劳工标准为依据 ,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国情特点 ,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劳动立法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迫于多方压力,极力主张在关贸总协定及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写入"社会条款"。该主张从提出起就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的批评。从法律角度通过分析和强调《1998年宣言》的软法属性和核心劳工标准的法律原则属性,对以经济制裁方式强制执行核心劳工标准的"社会条款"主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以核心劳工标准的人权属性和善治理论为基础,将劳工问题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框架。将来的世贸组织应在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以及在争端解决中,关注各成员国的劳工问题,尊重国际核心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福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竹君 《江汉论坛》2002,5(6):68-7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劳工福利政策,是当时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劳工福利政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系统,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简要分析了国民政府推行劳工福利政策的原因,劳工福利各项政策及其实施概况,并对劳工福利政策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战国变革的社会格局中,以儒、法为代表的哲学家们都以政治谋士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秩序的重构中.虽然在理论上,以儒家为代表的理论派强调主要使用先王的传统规范(儒家习惯法之"礼")来治理社会,以法家为代表的实践派强调通过创制新的法律(成文法)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然而在现实层面,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都普遍选择以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在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形成过程中,秦及汉帝国逐步形成的"齐民制"和"家产制"二元社会结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秦汉根植于高度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整合模式、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1990年代以来,"新社会风险"作为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新视角逐渐兴起."新社会风险"视角认为,后工业社会带来的服务业崛起、妇女就业增多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结构变化导致社会出现大量新的社会风险,对以传统社会风险为主要考虑的战后福利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新社会风险视角是对以降低福利支出、缩小国家作用为中心的"新自由主义"和"福利紧缩"政治的超越,它对转换社会政策研究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关注新社会风险的起源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对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英国殖民地部历史档案为主要依据,对早期香港工人队伍的构成、数量、生活状况、社会地位、阶级形成、历史作用及港英当局早期的劳工政策等问题,作了简要的实事求是的叙述与评估。  相似文献   

18.
殷之光 《社会科学》2023,(2):99-113
艾德蒙·伯克与约翰·霍布森在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对劳工与殖民地问题的讨论中,表达了自由主义传统中以“反帝国主义”面貌示人的帝国主义秩序观。这种秩序观反对帝国对海外领土进行直接统治,更强调“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监管,并通过商业活动“促进”后者的“发展”。这种自由帝国主义秩序观与种族主义密切关联。此外,在19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的种族不平等观也衍生出了使阶级不平等合理化的内容。同时,种族观也从一种精英阶层的帝国理由,转向逐渐与帝国中心的白人工人阶级发生联系。这一进程与自由帝国主义者推动的“自由劳工”全球流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劳工标准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的相关情况,分析探讨了我国劳动标准同国际劳工标准以及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及原因,同时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从政府和社会层面解决激发社会活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问题,根本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顶层设计过程,既体现了我国行政改革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也内含了行政理念、行政方式和行政模式转变的深刻逻辑。通过总结T市"放管服"改革经验做法,发现T市存在观念转变不彻底、放权过程不到位、配套政策供给不足、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严格政府放权过程,优化权责配置;扩大监管政策供给,加强审管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落实;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