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2.
考察朱熹对佛教的认识对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朱子学与佛学关系有一定意义。朱熹青少年时期曾涉入佛学,甚至在约19至24岁时还曾试图按禅的方法“修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对佛教知识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对佛教“空”的理解认为即是无,这与佛教本身有很大差距。但有证据显示他掌握了佛教初步的观空方法。朱熹对佛教的批评受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的“西部开发与人文学术丛书”中的一部,作者为方光华博士。细读一遍,觉得有两个方面非常突出,即横通与纵贯。“通”未必就是体大思精的通史性撰著,该书题为《论稿》,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些问题专题性、集中式的研讨与论述,在一个个专题中显示着“贯”与“通”。先说其横通,我们不妨以第三章《佛学与儒学关系蠡测》为例说明之。本章共分三节:《禅宗的发展与特征》、《张载与禅佛学》、《王夫之与法相唯识学》。作者首先把禅宗的发展历程作了简略的介绍,概括出达摩禅的基本特征。把弘忍之后的禅宗划…  相似文献   

4.
吕澂的《起信与楞伽》、《楞严百伪》、《大乘起信论考证》、《起信与禅》等论文大致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中一些却迟至20世纪60年代还继续发表。吕澂的批判性佛学渊源于欧阳竟无20世纪20年代的批判《大乘起信论》,而另辟蹊径,即考镜源流的谱系学批判,这一批判方式奠定了吕澂批判佛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认识现今以文弘法名闻遐尔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是从阅读他主编的刊物《法音》和《禅》,以及近年编著的《柏林禅话》、《虚云和尚开示录》、《花都法两》等大量怫教书籍开始的。走近他,是1朋3年在北京广济寺。一月间有缘直接向这位睿智的法师求教佛学禅理,探究其首倡的将佛教面向社会,契合时代,融入人心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真谛。其正熟悉他,则是年初到他住持的有一千七百多年沧桑历史的赵州祖庭——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在这座寺院小住一句,日观夜悟,愈发对这位宁静慈祥,和善可亲的法门龙象生起无限敬慕之…  相似文献   

6.
<正> 韩国学者李秀雄现任汉城建国大学中语中文系副教授,曾留学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获硕士及博士衔。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李秀雄的杰作《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韦旭升教授在序言力陈李退溪不必借重佛学以建立理学体系。首先,我对书名有点意见,不如一律用名或字号,说朱熹与李滉,或朱晦庵与李退溪。  相似文献   

7.
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又好佛、老”。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扦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后村同调。  相似文献   

10.
一、举趾《诗·幽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饣盍)彼南亩.”关于“举趾”一语,本无疑义,毛传言之甚明:“于耜,始修来耜也.四之日,周之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郑笺无异说,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以及朱熹《诗集传》,训释此语皆同毛传.  相似文献   

11.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进士。袁宏道早年闻名乡里,后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文学,在文坛上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独树一帜。袁宏道也是晚明著名文人居士,他前期以习禅为主,此时的佛学思想属焦兹、李贽将禅学与儒学和合为一的“狂禅”一系。然而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并非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他走出了一条从纵情适欲的狂禅到念佛往生归心净土的佛学进路,恰恰契合了晚明诸宗归净、摄禅归净的时代潮流,在晚明士大夫中极具代表性。笔者拟从内在动力、外在诱因和理论依据三个方面阐释袁宏道由禅入净的原因,并力图以此为典型个案,结合晚明社会思潮和学术背景,对当时佛学界的整体状况进行以斑窥豹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12.
百科瞭望     
中华第一经——《周易》《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中国文化之源。可以说,中国没有一部经典像《周易》影响如此深远,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易”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孕育中国文化的胚胎和母体。由易为母体而孕育形成的道家、儒家、墨家、禅(中国的佛学)、医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从授受情况、全书大旨、序跋、朱熹不辨其混儒墨禅等考究,疑宋龚昱所编李衡之《乐庵语录》为伪。今考《乐庵语录》乃明郑文康得之何文渊者,与当时昆山地方人士长期关注李衡事迹学问相符;其书虽龚昱编,实乃宋左史祕所撰,并由其后裔左溍补缉,刊于明代;而宋王应麟、赵善璙皆尝引录其部分文字,故其书授受可靠,传承可信。李衡本好老庄、佛禅,其学术大旨与明姚江之学确有相近之处,其书序跋乃因人而作,适可相证,以之为影撰,颠倒宋明时序,不可信从。李衡学术渊源出于程氏,以理学名,并未因禅而毁儒,又与朱熹有过从,故朱熹不辩其说,合情合理。总之,《乐庵语录》乃真书,并非明儒伪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出于佛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有意创制艳情词.这首先与他的佛学经历、佛学修为,禅宗特别是黄龙派的刚猛禅风有关;其次,与佛禅的女性态度,以及黄庭坚本人所受到的佛禅无差别对待"中道观"的思想有关;再次,与他的词学现有关,他所秉持的词学观,也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南宋陈善、朱熹等人,对黄庭坚创作艳情词的良苦用心和慈悲用意,做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韩愈集嘉祐杭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已经失传的宋代韩集校本嘉杭本 ,结论是 :方崧卿《韩集举正》校语中引用的“吕本”及《举正叙录》中提及的“浙本”、“今浙本” ,也就是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所说的“嘉杭本”。  相似文献   

17.
《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讲学的记录,语料非常丰富。《汉语大词典》漏收其中诸多词语,高频词如“横图、华伪、荒纵、栲棰、考算、考援、共由、快慊、张官置吏、招补、招填、折送、正赃、旨归、阻节”等,修订时可将这些词补录。  相似文献   

18.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要研究诗禅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学及中国艺术精神。然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诗禅关系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几年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诗禅关系研究,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且已发表了一些论此课题的文章;不少文化史丛书中,也有论此课题的篇章。但全面研究诗禅关系而写成专书的,程亚林同志所著《诗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还是国内大陆头一本。而我在细细读完它以后,则更感到:此书首次采取比较文化和文化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9.
苏文系年补正(续)周裕锴颂类十六、《鱼枕冠颂》(卷二十)《纪年录》、《总案》、《考略》均未系年。今案:此文乃元丰四年(1081)作于黄州。《三希堂石刻》有苏轼自跋《石恪画维摩赞》、《鱼枕冠颂》云:“仆在黄冈时,戏作此等语十数篇,渐复忘之。元三年八...  相似文献   

20.
<正>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有影响的法律思想家。其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白集注》、《周易本义》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封建统治者规定的必读教科书,使用达八百多年之久,影响极大。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他说:“理也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