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本来是一句古语,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现代,第一个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作为哲学概念,并赋予新的含义的人是毛泽东。他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哲学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几十年来,我们党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我们党在坚持这条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条思想路线完全被抛弃和践踏了.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全党同志从思想理论上乱反正,重申和恢复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明,实事求是,团结一致辞向前看”的方针,并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的回顾20年前,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没有这场讨论,就没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没有这场讨论,就没有今天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没有这场讨论,就没有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不久,邓小平就指出:“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字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为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三中全会也成为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开端。揭示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对于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邓小平领导和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倡导和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革”结束后转入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这一理论形成、发展并构成科学体系的哲学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贯穿整个理论体系始终,又渗透到每个论点之中,通过每项具体内容体现出来。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倡导和确立的。但是,毛泽东同志在晚年逐渐偏离了自己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一段曲折过程。 粉碎“四人帮”后,曾有一段时间,僵化迷信盛行,人们的思想被个人崇拜、“两个凡是”严重地束缚、禁铂着,处于僵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同志在这紧要关头,率先起来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党从极左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8年4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了第五期“思想家论坛”,以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本刊摘编论坛主要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6.
哲学观念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读《现代唯物主义导引》李小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时期。实事求是这一基本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的重新阐发,使中国哲学界进入了思想解放,锐意改革的时期。从80...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无比恢宏的气度和过人的胆识作出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重温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联系今天的世界大势,更倍觉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 一、“一国两制”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 “一国两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首先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他在谈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时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根本上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它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全会还高度评价了理论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及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本文试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谈谈“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问题。 一、法律保证是“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重大特征 “一国两制”,无论就其思想基础、提出背景、现实内容和表述形式来看,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法学的角度看,法律保证就是“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大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法律保证是“一国两制”新概念的题中必有之义有人认为,“一国两制”现象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今…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贯穿着一个精髓 ,这就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实事求是列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们党的传统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精神的传统美德 ;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一我们把实事求是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1.
指导当代中国“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是从实践标准的讨论开始的,而邓小平同志关于“三有利”标准的完整提出,则标志着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毛泽东对实践标准的卓越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每一次真理标准(亦称实践标准)问题的解决,都会产生出一种新的真理体系。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此后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在俄国,列宁先是进一步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提出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论断,然后才产生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使我们党摒弃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重新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来。全党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D,纠正了极“左”的错误倾向,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党的事业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20年前的这场讨论,由理论是非的争论而起,实质上要解决的是中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所恢复和发扬的党的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帮助人们克服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从而最终引领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8年4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了第五期"思想家论坛",以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本刊摘编论坛主要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我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原则,这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论,这一提法符合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为了解决社会科学,……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①。从特定的历史前提出发,把握基本的历史联系,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引出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适应时代历史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但是,因为历史条件和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对真理的把握又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从理论上说,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给予我们留下宝贵的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越是关注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越促使我们从“实践———主体———价值”这一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统一。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以学习邓小平同志今年一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契机和指针,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正在全面深入地开展。说到当前的大讨论,人们自然想起十四年前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共浙江省委提出:“要像抓真理标准讨论那样,联系思想实际,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因此,将这两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加以比较进行探讨,对于认清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对于推进当前的大讨论,不是没有益处的。两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我们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第一、从表现形式和争论的主要问题看:真理标准讨论是由“两个凡是”的主张(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引起的。“文革”结束后,华国锋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坚持  相似文献   

20.
建院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坚持以改革开放各时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重视文化传承和学科建设,推出了诸多颇具影响的精品力作。从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前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供理论支持,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研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为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从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全国进一步学习贯彻提供宣传和引导,到积极研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等,在诸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政策中,都凝聚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智慧。30年来,全院共完成专著8700余部、学术论文10万余篇、研究报告17000余份,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论文集、译著、学术资料、工具书、教材、学术普及读物、软件、数据库及影视资料等其它形式科研成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