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凯恩斯主义到现代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这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目标向单一的价格稳定目标转变的基础。价格稳定降低了经济的不确定性,促进了最佳储蓄和投资的形成和实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继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相似文献   

2.
2003年起,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两轮明显的上涨和回落过程,周期短,影响大。本文首先回顾了本次价格波动的整体过程,而后探讨对这个过程的各种常见解释之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统计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1990-2011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货币政策会有效推动产出,同时会牺牲物价的稳定;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会导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总体研究结论是:我国货币供给的GDP产出呈现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表明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经济货币化程度日益加深,依靠货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能走单纯投资驱动的老路.  相似文献   

4.
1984-1997年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在1984—1997年间,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当时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也随之剧烈变动。本文历史地回顾了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并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判断当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型分析表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会出现中央银行的正常基础货币增加无法满足外汇储备增加的局面,迫使央行只有通过持续发行债券来抵补国外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差额,这势必会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建议中央银行适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在适当时候考虑实现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  相似文献   

6.
按照西方央行与公众理论的推论,公众的工商增长率一般会低于同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而本文通过对我国一段时期商品售价格总指数、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指数数据的研究分析,表明有与上述推论不同的结果。为了解释这种区别,建立了一个关于我国央行与公众的博弈模型,并提出建立完善的税收和审计制度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元朝在总结宋金纸币发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先实行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政策.元政府的货币政策(钞法)主要包括发行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它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生产萎缩、财政开支浩大,在元朝中、后期出现了通货膨胀.元政府没有采取发展生产、节俭财政开支的根本举措,却将元初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破坏殆尽,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终致货币政策(钞法)为人民所抛弃;货币政策的破产,反过来又加速了元政权的垮台.元代的货币政策(钞法)的经验教训,对当代货币金融制度、政策的完善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已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全球化阶段,对金融与经济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金融创新环境及其联结纽带,探讨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中央银行为策应金融创新应采取恰当的引导、监管与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利率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有效调控的关键,而我国长期以来以直接控制信贷规模为手段,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的货币政策已不适应金融改革的发展。当前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还有很多困难,但是,由直接控制到间接控制,由浮动管理到完全市场化体制改革是货币政策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后,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对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年数据实证角度出发,从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和股票市场对消费影响的效果两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总体效果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货币需求实证分析与区域货币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短期货币需求函数 ,寻求影响近期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透视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货币需求方面的差异的主要因素 ,并从区域货币需求差异论证了区域货币供给的区别 ,由此提出了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政策区制转移效应研究——核心通货膨胀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构建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BVAR)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MS-BVAR模型),从核心通货膨胀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区制转移效应以及不同通货膨胀区制下的货币政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区制转移模型更加适合中国的经济特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明显的高低区制划分;从核心通货膨胀视角研究的各区制的持续性均相对较大。高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为66个月,低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59个月。本研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成分,更能体现通胀的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必须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政策工具的协调、政策时效的协调、政策功能的协调以及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控制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正向公共财政模式过渡,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现阶段,应该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从而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稳定价格指数,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货币政策框架理论,设定了货币目标框架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货币目标框架的有效性并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择机渐进导入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