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板蛮非巴郡南郡蛮 ,而是氐羌民族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南蛮 ,亦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泛称 ,其次专指某郡县的少数民族。从民族识别的角度看 ,分别为现代苗、瑶、壮、侗、土家等民族的先民。还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角度论述了《后汉书》将“南蛮”与“西南夷”合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詹坚固 《民族研究》2012,(1):81-91,110
"蜑"是中国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它最初称"诞",不同历史时期,有"蜒"、"蛋"、"疍"等同音同义异体字。历史上名为"蜑"的族群有两支——长江流域蜑民和南方沿海地区蜑民,前者是今天土家、瑶、苗等族先民,后者则是古越族后裔,两者没有血缘关系。"蜑"除专指上述两个区域的族群外,还用来泛指其他非汉人族群,与"蛮"的泛称同义。"蛮蜑"称呼甚为复杂,须依据他们所处区域及其族群特征,并通过语境来判断其所指代的族属。  相似文献   

3.
瑶族历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瑶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依据瑶族先人“盘瓠蛮”及历代瑶族分布的状况及变迁,首次具体证实了历史上瑶族居住地要比现在广阔;提出了宋代以后出现了以“瑶”作为南方民族代称的问题,故对“瑶”的记载要区分泛称还是专指,不可混同;关于瑶人南迁路线,不同意由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或由广西再转广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直接从湘南分道进入桂粤两省的新说;主张瑶、畲分流的起点在湘南,由湘南越南岭进入两粤者为瑶,由湘南东入赣南、再至闽西南、粤东者为畲,由此奠定了今日瑶、畲分布的格局;首次提出佛教传入瑶区不晚于宋而流行于明、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历史文献入手,结合考古资料和民族学有关资料,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揭示了我国古代南方蛮族的重要一支--板楯蛮的渊源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俚”人,始见于东汉,活跃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以后,史载渐少。“俚”称人群在古代越人与南方现代民族之间承前启后,是岭南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一“俚”人,东汉时期称为“里”,有  相似文献   

6.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西汉时改黔申郡为武陵郡,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溆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现简略报告如下,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8.
莫徭是瑶而非苗瑶族的先民上古属何称谓,众说纷纭。我在《瑶族与长沙武陵蛮》一文中曾指出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就是瑶族的先民。当然,长沙武陵蛮是个聚合体,它包括有今天的土家、仡佬、苗、瑶、畲等民族成分。南北朝时从长沙武陵蛮中就分化出一支称“莫徭”的群体。莫徭就是瑶族的别称。“莫瑶”最早出现在《梁书·张缵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莫徭”之称,是其族人自称  相似文献   

9.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族称与溯源文/增林文化长旅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各民族的称谓,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一、自称反映了民族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一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己的民族逐渐形成和发展,有了深刻的认知,因而有了对本民族...  相似文献   

11.
曹晖 《中国民族》2010,(2):54-58
铜鼓属古代青铜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国之重器”,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铜鼓从专作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起,就奠定了其乐器属性。人们用击鼓传递消息,聚集族人抵御外来入侵,击鼓祭祀祖先,驱妖降魔等,虽然功能不同,但乐器的属性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2.
北宋侬智高不屈民族压迫,起兵反宋,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历代封建王朝称侬智高为“蛮 寇”、“蛮贼”、“盗贼”,骂声不断,反映封建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 对侬智高的研究空前活跃,并出现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侬智高的国籍和起兵反宋的性 质上。本文分析了否定侬智高的种种观点,进而阐述要以民族平等的思想对待少数民族的历史,以维护民 族团结。  相似文献   

13.
苍铭  邵凡晶 《民族研究》2023,(1):98-110+145
古代图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历史学、民族学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滇苗图说》、台北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滇夷图说》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民族图册,近年不断被研究者关注和引用,这两种图册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滇中百蛮图》有密切关系。本文考释了三种“夷人图”的绘制年代,绘制背景,发现它们均源自清初编绘的《百蛮图稿》,该图稿是清代最早的“夷人图”,对认识云南众多“夷人图”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订正了《滇苗图说》《滇中百蛮图》图册装裱过程中图说错贴问题,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古代民族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再谈民族族称与溯源文/刘增林图/廖可夫等在中国,各民族的不断发展、前进,汇成了一部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绚丽多彩的历史长河。在今年本刊第4期,我们曾经介绍了部分民族族称的情况。应读者要求,这里再介绍一些民族的族称与溯源情况。一、历史沿革形成的族称朝鲜族,...  相似文献   

15.
毛南族的“名从幼称”系统与同属汉藏语系的其它民族的“亲从子称”和“亲从孩称”有诸多不同.该系统的基准是“最幼儿”而不一定是“子”或“孩”,即非但中老年可采用“从幼称”,而且青少年也遵循“从幼称”的原则.传统上要求毛南人必须一生中多次改名,以适应这个称谓系统.故该文化特性的功能是确保毛南族群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相似文献   

17.
"盘瓠传说"是主要分布于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族源神话,在正史、方志、文人笔记等文本中皆有反映,体现了华夏族对南方蛮族的表述与认知。但作为少数民族,在以汉族为主流话语权的历史时期,苗族、瑶族、畲族先民通过自身的话语以神话塑造自己的祖先形象,成为信仰。从"盘瓠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多民族多面向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人们共同体的整合与分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族称的研究,是族名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东北亚土著民族族称的研究,前苏联史学界曾有“西伯利亚民族族名学”的专门学科,日本民族学界也曾有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学术界对东北亚土著民族的综合研究起步较晚,但有关东北亚土著民族族名学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当今东北亚土著民族及其先世的众多称谓,非详考中国文献不可。  相似文献   

19.
论壮族历史上的“弃蛮趋夏”现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论壮族历史上的“弃蛮趋夏”现象谈琪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发展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然而,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攀附汉族,或与汉族“攀宗”的现象。我们把这种历史现象称为“弃蛮趋夏”现象。这种历史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很...  相似文献   

20.
王万平 《民族学刊》2019,10(4):17-26, 102-105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民族流动的通道,而且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作为许多古老民族生活和迁徙的通道,沿线不同民族在移动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和加强,形成了虽然各具特色但又多民族共享的节庆文化。本文主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的流动和文化的互动、交融的历史,以及由此所生成的文化共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