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流行全世界的时代性的文化,深受我国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一股强劲的文化潮流,对青年学生带来有益影响的同时,负面影响更显突出。大众文化在大学校园无限蔓延,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应采取措施,发展大学生健康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当代多元文化中,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以符号、影像为特征的消费文化,是对先前同质性大众文化的反拨。从同质性的大众文化到个性化与无规则的可选择的消费文化,体现了当前文化变迁的一种态势。  相似文献   

3.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相对缺失,表现为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崇尚外来文化轻视民族文化,重视大众文化偏离主流文化.高校应从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强文化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尚文化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时尚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文章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双重影响,探寻校园时尚文化的引导途径,使校园时尚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夸示性阅读: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学阅读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接受既体现出知识阶层固有的文化选择性,同时又暴露出年青群体对文化接受的盲目跟风和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文学阅读取向也就体现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出一种夸示性阅读的特性。文学指导老师必须根据这一新的取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充实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影响和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克服泛政治化和泛活动化倾向,需要弘扬高雅文化,需要"多管齐下",使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对校园生活的影响已经波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是在分析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审美姿态时,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背景和人的成长阶段来进行分析,把审美批评建立在对时代的生活时尚和美学风格的把握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大众文化抑制了大学生的审美发育,而仅仅强化和突出感官刺激功能,大众文化的审美影响需要在廓清当代大学生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彬 《云梦学刊》2008,29(4):50-53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整合对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规定着大学生道德精神塑造的内容和方向.在校园文化整合的框架下谈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应该强调大学精英文化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爱军 《学术论坛》2002,(4):141-144
大众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影响着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 ,大众文化直接导致了青年文化追求低俗化和价值观失衡。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 ,应对的原则和策略是 :“以精英文化提升大众文化 ,以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 ,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 ,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教育 ,引导青年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姜宁 《兰州学刊》2010,(Z1):66-67
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寝室文化将有利于净化校园生活环境,增强学生集体凝聚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王桂艳 《河北学刊》2007,27(4):240-24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育有着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从文化内容上来看,大众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发展观,使文化真正成了人和人的生活存在及表现的方式;从文化的表现形态上来看,大众文化突破了原有文化中的特权与等级观,使文化由等级文化形态转向了平等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文化的成长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对大众文化的审视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西方的话语语境中,而应当承担起历史现实文化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产业化语境使得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美学选择。大众文化场域话语多元,但各种话语权力并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文化霸权。对当代大众文化来说,始终面临宿命般被整编的可能。大众文化最终与主流意识形态合谋,在表面的斗争、差异背后,共同打造了持续、稳定的当代市场经济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自身也自我解构式重构了自我镜像,走上文化大众之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完美体现,文章通过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阐释,指明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方法,并通过新老大学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的对比,阐明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短信平台的短信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信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手机短信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但也让大学生进入人际交往误区;它带来了方便快捷,也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诚信;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不良短信也给大学生带来危害;它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但其品位还不高。科信学院实施的"短信教育工程"实践说明,利用网络的延伸体-手机短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受众广泛、传播迅捷、双向互动、经济实用、真实可信、安全隐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的广泛渗透,导致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促成了后现代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的全面转向,具体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失,视觉文化的崛起等。作为一种消费社会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形态,也带来积极与消极的文化影响。因此,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超越文化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批评领域被忽视或被粗暴地排斥在批评的视野之外.论文从文化的延伸迁移、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整合和大众文化转化经典艺术范型等三个方面探讨大众文化的超越文化特征;同时,对大众文化超越文化在批评中被排斥的现象作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大众文化颠覆了代表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化而走向世俗文化。詹明信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坚持了马克思的批判维度,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他的批判仍然是表象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入注目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应,对大众文化走向的价值评价构成了目前国内文化讨论的热点之一。然而要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实践予以准确价值定位,必须将其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联系起来,否则必然导致对大众文化实践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态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我们认为大众文化实践是文化真正回归社会生活、文化真正实现现代化生长的必然环节,因此就通过积极的引导来促进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