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眼"表示眼睛,且存在历时替换关系.研究表明,"目""眼"在引申过程中突显形貌与功能特征,可投射至非人实体、抽象事物、计量单位、行为动作、言语、认知、情感、时间等不同目标域.基于形貌特征的语义演变机制是隐喻,外显的、直观的圆形形貌更容易用于比照身边的抽象之物;基于功能特征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功能特征不似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当代汉语中一种新的短语结构"打……牌"(以下称"打X牌")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篇章功能.就其形成机制而言,"打X牌"首先模拟了原型词"打牌"的语义和框架,伴随着"打"、"牌"以及这一结构的虚化,形成了"打X牌"短语结构.这其中既有语言自身演化的规律--隐喻机制的作用,也有语用需要的驱动;此外,"打X牌"在篇章结构中也有其特殊的功能."打X牌"因其结构能产性强、表义简洁丰富而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和共时角度,重点关注了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制约与复合反身代词不对称性,并对其加以句法词化统一解释。研究发现:(1)英语复合不定代词是由原来的"修饰语+中心语"短语词化而成;(2)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是英语定语语序等级和句法词化位置挤压的共同产物;(3)今天的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经历了两次词化,第一次词化使得原短语结构演化为复合词结构,第二次词化的显著变化是在重新分析机制下将原"同位短语"结构演变为"定中短语"结构,同时引发相关语义和功能变化;(4)不对称性是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的根本属性,这些不对称性是人类认知、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非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手部位词的词源及语义考察发现,手部位的词义演变主要是基于形状、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人体部位向动物和物体的对应部位投射;此外,通过类型学比较发现,许多语言中用手部位词指代技能、手艺、字迹、人、长度单位和数字"五";而且,由于手具有持物的功能,在许多语言中引申为"掌控""控制"。可见,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语言的语义演变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5.
选取英语中表量结构的基本形式"a(n)N1 of N2"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探析N1量词 、N1名词和N1动词分别与无界性的语义焦点N2的组合机制.研究发现,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通常有四种方式,即N1量词与N2之间的转喻映射 、N1量词的搭配原型(N2′)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 、N1名词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 、N1动词与N2之间的概念整合.其中转喻映射形成的表量结构可视为原型,其他三种类型是在原型表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概念整合依次拓展而成.这说明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是在多种认知操作下进行的一种渐变的 、有梯度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表量结构之间存在着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6.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7.
成都方言名词重叠的类型、表义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方言中有许多由单音节的词或语素重叠(reduplication)形成的名词.这些重叠形式可以分为: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两种类型.两者性质不同,构词重叠属于词汇学的范畴,构形重叠属于语法学的范畴,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对于重叠式的表义功能,我们认为"小称或专指"是"少量"义.此外,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构词重叠加以解释.认知中的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两种机制在构词重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首先回顾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相关研究;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原形范畴理论,借鉴语法符号隐喻,对被动语态的语言实例做具体分析,探求被动语态的原型及其语义特征。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原型式为其标记式"be+V-ed",其实质为施动性,原型语义为被动意义,且随着认知的发展,被动语义呈多样性和层次性:显性被动意义(真被动)、隐性被动意义(次被动)和隐性主动意义(假被动)。  相似文献   

9.
"锦鲤"本指色彩斑斓的鲤鱼,是个旧词,而作为网络热词,它在旧词基础上衍生新的语义,泛指"一切与好运相关的人或物"。文章结合社交网络使用的语料,从"锦鲤"的用法、结构功能、新义衍生机制和走红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1.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提出,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应当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重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理据性联系,并通过语义聚合与切分、语义联想等手段,以原型词义为中心,在不同的认知范畴间建立起关联,帮助学习者探索出认知与语言的映合规律.  相似文献   

12.
心物关系,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从文艺心理学视角,借用"心理距离"说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心雕龙>的心物关系及其理论价值,作一次新的、系列性的探索"知音"中的心物关系是"物"对心的唤醒--"物色"(作品)相召,人谁获安,以及心对"物"的期待--"深识鉴奥,欢然内怿".  相似文献   

13.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论文英译的选词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词汇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们大多由拉丁和希腊词汇、专业词汇和缩略语等组成.根据词义它们可分为泛指词、专指词、抽象词和具体词.科技词汇无褒、贬的涵义,一般用中性词,其同义词的内涵也不同.选用正式文体词、名词化结构的词、复合结构的词和根据不同学科选不同的词都是科技论文英译的选词技巧.  相似文献   

15.
汉语"跑"(V跑+O)和英语"run"(Vrun+O)的认知基础相似,具有可比性。汉语"V跑+O"语义配置格式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英语"Vrun+O"语义配置格式,且语义关系复杂。当转换为英语时,不仅涵盖英语语义配置格式语义之所指,也涵盖"run"之外的所有"跑"义动词,部分词义还投射到移动域之外。从语义认知和翻译的角度来看,汉英"跑"义动词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英汉翻译中,应注重两种语言词语的生成理据、应用之道和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原型范畴理论缺陷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学理基础,原型理论对范畴内部结构解释较为充分,但也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就方法论而言,基于现象学研究的原型理论在实验方法、材料等多方面流于经验和主观;(2)原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在运作机制上存在根本差异,二者的简单相加必将导致该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对范畴缺乏充足解释力;(3)该理论尚不能解释范畴中原型程度存在的差异,也无法说明原型效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副词"就"、"才"表达结构中的主观量,实际上是"起点化"或"终点化"的语义关联成分。主观量的这种语义信息特征,是说话者心理预期维度的映射,并通过"就"、"才"的语义作用具体表现出来。因而,考察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句子的语义结构规则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以下一些问题:(1)主观量表达的语义机制和"就"、"才"的基本作用;(2)"就"、"才"语义指向的成因和制约条件;(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文化心理认知因素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考察汉语及多语种语料中的弱肯定性副词的词源以及语义演变的进程。研究显示,汉语中"能、许"和量化词"约、概"是弱肯定性副词的常见词源义,最主要的演变机制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比。多语种语料中弱肯定性情态副词主要以形容词性的"可能"语义为词源基础,影响较为广泛的演变路径主要是由包含功能性句法成分的句法结构或原本不在同一层次的相邻成分发展形成弱肯定性副词。这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性,也揭示了不同语言在概念化和词汇化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专指不好气味义。从气味义上位词到专指不好气味义的演变有语言的共性,不仅汉语中如此,英语中"stink、Smell、odor"的演变也如此。梳理"臭"及"stink、smell、odor"的演变对应关系对汉语古语词的教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认知语义学理论对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和转喻作为语义发展的两条主要认知途径,为词汇语义演变提供了认知理据.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语义的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隐喻和转喻从中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