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字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它为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直至汉字拼音化。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尤其经过几次简化和异体字的整理,现在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但由于一部分汉字,该简化而没简化,该规范而没规范,所以往往出现混乱现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规范汉字——兼谈语言文字立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社会用字出现了严重的繁体字回潮,使很多人产生了究竟什么是“规范汉字”的疑问;学术界有人提出了“识繁写简”的主张,有的甚至公开提出繁体字就是规范汉字的观点。这些情况对语言文字立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对“规范汉字”的表述与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相矛盾。本文在对这些观点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规范汉字”提出了新的表述:“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已简化的汉字和经过整理未简化的汉字。”并简要阐述了这一表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回顾了《汉字简化方案》成功经验,《二简》失败教训。适应信息化,全面整理汉字应当包括解决138个“电脑字”,编好对历史负责的《规范汉字表》。提出整理汉字的对象范围、方法途径及要兼顾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异体字的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始终在演变着,而在这演变过程中字形的简化与繁化也同样贯穿始终,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简化汉字包括两方面的工作:汉字的整理和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整理是汉字字数的简化,不是限制或减少汉字,而是废除一部分异体字。但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义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从汉字发展的历史谈谈建国后对异体字的整理在汉字改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不足之处,以求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中国在汉字的简化与整理、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很大的成绩和很好的经验。回忆 2 0世纪汉语言文字规范的进程 ,对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将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着很多疏漏和不足。其主观原因是 :研制者对汉字整理工作的认识尚未提到应有高度 ;对异体字范围的认识还不够明确 ;整理中过分强调从俗从简 ,忽略了从“正” ;整理范围局限于铸字铜模。其客观原因是 :时间比较仓促 ;异体字整理与繁体字简化同步进行 ,影响了人们对整理工作的关注程度 ;囿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未能立足于汉字信息化的高度 ;后来制订的某些规范标准又使《字表》产生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说文》省形体现了一些汉字简化规律,个体省形和类化省形作为两种行之有效的汉字简化方法,在《说文》中就已大量应用,整理和研究这些省形现象,不仅可以揭示省形规律,为现代汉字简化提供借鉴,而且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并且都对汉字作了整理简化.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信息处理的挑战.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在字量的整理、字形的简化、字音的规范这几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工作有对信息处理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信息处理不利的一面,中日两国所做的工作各有利弊.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针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宣传工作中违背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精神的错误做法,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汉字简化工作的历程,指出限制"类推简化"将从根本上破坏国家的简化字政策。文章同时揭露了"表外字不再类推简化"在逻辑上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0.
针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宣传工作中违背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精神的错误做法,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汉字简化工作的历程,指出限制“类推简化”将从根本上破坏国家的简化字政策。文章同时揭露了“表外字不再类推简化”在逻辑上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常用汉字数量在二战之后受到限制,1951规定人名用字除常用汉字外,还可以使用92字。常用汉字数量比较稳定,而人名用字却经过数次调整。1981年前为稳定期,之后为多变期。而多变期又由微调逐步到大规模调整。2004年,《人名用汉字别表》更名为《汉字表》,扩大为983字。现代技术对汉字使用影响很大,人名用汉字又有浓厚的汉字文化特征,日本国家汉字使用政策变得更为宽容。人名用字数量和字体都需要慎重对待,读音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名及标示地名的地图、路牌、站牌和交通路线图,是来华学习者最容易接触的语言景观,并且蕴含着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发展的丰富信息。以地名用字作为对外汉字教学的拓展内容,不仅是汉语教学与当地文化传播相融合的一个理想切入点,也便于引导来华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汉字、识记汉字和使用汉字。城市地名用字字形规范、形义联系理据比较透明、汉字重复率高;通名用字往往标示类别,而且语义层级分明,构词能力强;专名用字往往优先选用通用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14.
汉字偏旁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初,而现代辞书鲜有提及。文章探求了汉字偏旁名称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存在很多意象性人物名字,小说人物的姓名除了在作品中承担人物形象的符号作用外,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或者指示意义,这些意义一般是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或汉字的意义而生发出来的。这一类型人物多见于白话小说中的世情小说,他们一般充当的多为小说配角。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特征,是叙述者或作者直接介入作品的一种方式。小说中之所以出现意向性人物名字,汉字的独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a paper I presented at the Nine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Atlantic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on October 20, 1990. I have used pinyin throughout the text for Chinese names and book titles. I have also retained the Chinese customary word order of “last” or family name first and given name second for the names of authors and characters.  相似文献   

18.
对现有的路名翻译现状进行归纳,探讨了路名翻译中应使用的语言以及现有路名翻译在文化方面的劣势。从语言学、翻译学及符号学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相对易懂且有效的路名翻译方法,即路名的所有汉字都用拼音拼写,如果路名与其他地名同时出现,应在路名的拼音后加上英文通名。  相似文献   

19.
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结构看,汉语人名姓+名,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维语人名本名+父名。名有复名,名后可加润色词语;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而在命名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姓氏读音和写法中存在着若干问题.读音方面主要包括:一字多姓,古今音不同,工具书、姓氏主人、老百姓三者之间出现矛盾,各工具书注音不同,同一本字典的姓氏注音体例不一致等.写法方面主要包括:某些姓氏的繁简体、正异体等是不同的姓氏,由于某种原因而改变姓氏的写法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姓氏规范应注意习惯性、同一性、简易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