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代州县处于官僚和社会矛盾夹击的两难境地,是吏治腐败的滋生温床。国家政策的逼迫和自身利益的诱导,使催科赋税虐民过甚;馈送贿赂和过客索要,成为填不满的黑洞;进士举监分途,对州县吏治消极影响极大;狱讼的黑暗和吏胥乡官生员对政务的干涉,形成地方政治的严重弊害。明朝之亡,根源在于州县的残暴和贪贿。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吏治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从明代重典治吏的手段上以及《大明律》表现出的重治朝臣的思想主张上得到反映,明初的立法思想在一些律学作品,如《明大诰》及王夫之的《噩梦》中也有所记载和论述。这些都体现了朱元璋的严法整饬吏治、重刑赃吏的思想。以史为鉴,明代治吏的某些做法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认为必须整顿地方吏治 ,他主要在湖北 ,以及在湘军军行之处 ,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 ,采取了多种措施 ,使湖北成为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政治堡垒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对考课制度非常重视,考课制度执行得如何,关系到唐王朝的吏治兴衰。在政治稳定,吏治比较清明时,统治者和官吏励精图治,考课就会得到有效执行,考课奖优罚劣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反之,当政治腐败,社会出现危机时,统治者和官吏无力或无暇顾及考课,考课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推行,势必加剧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6.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是我国吏治形成时期,吏治权利的合法性是由王权加天命共同构筑演变而来。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哲学家不断为吏治权利的道德合法性进行辩护与论证。中国古代吏治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古代吏治的政治理论基础为儒家道德政治学说;古代吏治的实质为人治;下级官员对君主绝对忠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吏治。  相似文献   

8.
京债,又名京账、官债、官吏债,在明代主要是指官员在京城所借的高利贷。明朝初期,政府一度希望通过道里费和赏赐制度来遏制官员借贷京债的现象,但是这一政策收效甚微,不久即为政府所放弃。从明朝中期开始,京债问题愈演愈烈,而朝廷于严刑峻法之外,并无具体的解决措施。这些借贷京债的官员一旦外任临民,在债务压力之下,多有非法索取民间资财的情况,甚至有因此与地方吏役通同为奸者,由此导致了地方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以选拔各级吏治人才为重点,对甘肃的吏治进行了集中整饬。他提出了具有创见的用人标准和治吏原则,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培养和提拔了许多廉干官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甘肃官场的颓靡玩泄之风,给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汉代吏治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所以吏治整顿就成为治国的重要方面之一,实施社会救助也是如此.因灾策免三公的负面作用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其促使各级官吏重视社会救助的积极因素也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汉代三公不论是为己,还是为国为民,都希望能够辅助君王消灾弭害.汉代帝王重视社会救助,严惩救灾不力的臣僚,宽容擅自开仓济民的官吏,显示出落实社会救助措施和执法的灵活性.应当肯定,汉代的社会救助措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作为监察制度的主体,监察官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监察的效果。明朝监察制度的性质和监察对象、内容和范围,决定了监察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上匡失策、下纠奸邪的监察职责,保证国家机器稳固而高效的运转。  相似文献   

12.
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高级政务官、军务官、地方亲民官以及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近臣.由于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加剧党争.  相似文献   

13.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14.
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于金陵建立明朝,累世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在历史上产生了。朱元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效法汉唐,继于宋元,开天辟地,自成一统。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集决策大权于一身。丞相用人大权也被剥夺殆尽,吏、兵二部虽然管理大小官员的任用,但仅能掌握中下层官员的管理任用,更使君主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中叶以后吏部这仅有的权力也遭受到挑战,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而非经过正常的吏部铨选的传奉官的出现就是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对官府中的胥吏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但因为开国初期科举人才的缺乏,也由于朱元璋不拘一格的用人路径,使他从胥吏中选拔了很多人才,这在明朝其他时期是不曾有的现象,这些人官居要职且有惠政,对明初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在任用胥吏的同时,十分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制度约束,然而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胥吏的贪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18.
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代法令,对官吏的管理非常严格,这对于培养官吏奉公守法、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在专制君权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严格的吏治既可以使励精图治的君主政令得到有效贯彻,也可以使暴政的危害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9.
唐王朝的治吏,以法律严密、监察体系健全、惩处力度严厉而著称于世。这个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顶峰的朝代,在以法治吏方面进行了大量立法与司法方面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的治吏机制。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