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共生教育”是西南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了个体生长过程中人在自然/人文关系结构中的共融、和谐,表现在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互渗与共融,合一而不对立;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同一;在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上的和而不同。“礼”连接了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共生教育”中的礼,其基本特征为:植根于西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礼源于俗”)、外显于礼俗社会中的器物(“礼形于器”)、操演于西南民族各种仪式性教育中(“礼融于仪”),并具有公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所谓“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飘移的群体。早先的“羌人”是中原华夏族群对西方异族的统称;近代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逐渐被建构为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下半叶,在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工作中,进一步定格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史知识乃是一种核心与边缘关系下的“华夏边缘历史”。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童年时代的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也是原始时代人类精神面貌的第一次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作为西方文学的滥觞,古希腊神话以其罕见的完整性与深刻性,真实地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形象地再现了这个民族童年的纯真和欢愉,表达了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有位学者甚至这样说:“我们现代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数量与种类而言,是无论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的。”然而,神话的世界毕竟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而非  相似文献   

4.
表现人类童年的古希腊艺术,其永久魅力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未成熟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作者从“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主题”、“理性主义的形式法则”、“以道德理想为最高境界的审美规范”等方面,对古希腊艺术审美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休闲是人类的古老梦想,休闲的词源可追溯到先秦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先秦汉语中,人依木而“休”,缓解劳顿,人于“休”中守“闲”,净化心灵;在西方,休闲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σχολη'”(scholē),主要指学习、教育、讨论等活动,而英语“leisure”一词来自于古拉丁语“licēre”,意指合法的、被允许的。现代英语“leisure”一词的语义,应是古拉丁语“licēre”与古希腊语“σχολη'”(scholē)的结合。无论是先秦还是古希腊、古罗马,休闲都不是等闲下之的庸俗活动,相反,它体现的是合规律性、合道德性及合快乐性的积极生活范式。  相似文献   

6.
谈论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是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潮演进中一个不容绕开的话题,马克思关于古希腊艺术典范性的论述是在这一话语语境下阐发,本身亦构成这一学术谱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在何种意义层面阐释古希腊艺术的"迄今仍不可企及"的审美价值,它与马克思艺术观如何关联,这些问题被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性"命题的思考长期遮蔽。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迥异于从维柯、荷尔德林到席勒等人的路径,亦超越了黑格尔的意义层面上,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艺术生产论出发,认为相比现代社会"人"处于由其与艺术生产、牟取剩余价值等联结起来的利益链条的末端,古代社会"人"作艺术生产的直接和最终目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更为鲜明和凸显。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古希腊艺术确实显得比现代艺术"崇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霜叶》主要展现的是: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矛盾与纠葛;儒家文化与新文化的冲撞,两者的交错与融合,构成艺术上的“双声”复调。婉卿在女性系列中具有特殊的丰富性,她的心态很多近于母性而乏妻子与丈夫的情分,自觉不自觉间留下了传统文化的投影。艺术表现上是民族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从而构成作家创作新的峰峦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雕塑及其雕塑中的理想张伟勋欧洲古典文化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古希腊艺术了,而希腊艺术又以雕塑为其中心。雕塑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以及《荷马史诗》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术教学的一点思考陈航在艺术创造上,无论东方西方,都总在走着一条不断否定前人并寻求更新之路(尽管东方不如西方在现象上来得那样剧烈)。就如古希腊人以灵动的艺术表现否定着埃及人的“疆直”法则;石涛山水的“万点恶墨”,“恼煞”了宋人“米颠”。然而,这样...  相似文献   

10.
文学自觉主要依赖于“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这两个必要条件;文学在古希腊和实用的“技术”没什么区别,古希腊还没有发展出非实用的审美的文学观念,古希腊文学从根本上没有体现出“文的自觉”;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喜剧、抒情诗等文学样式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既未体现出“人的自觉”,也未显示出“文的自觉”;古希腊文学具有明显的非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其本质是“真理主义”.“真理主义”在近代出现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合理主义,实现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为我们正确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西方传统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传统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在人之外并且与人无干的外部的客观自然世界;它们所追求的,是揭示这个外部客观世界的秘密──万事万物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古希腊的“智者”所企图的,正是在关于世界的“本原”或“始基”问题上发现永恒的真理.观点上各不相同甚至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人、地方与时间的联结之物。“地方”“记忆”与“艺术”具有层层关联及丰富的意义,“地方”是人与自然地点建立意义的精神空间与交往场所,是人类经验与有意义的“场所”。人类的记忆、想象与认同需要具体场所,而记忆、想象与认同则又重塑地方的“场所精神”。地方艺术连接着人对于地方的往昔历史经验,是人重返地方的记忆之物。地方艺术携带着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集体记忆,并帮助我们重建人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世界民族处于一种松散结构的后民族时代,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艺术对于身份认同具有重建意义。人通过地方艺术的可见形式,回到不可见的往昔历史经验。人通过充盈着地方场所精神的社会记忆,从而获得故土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地方艺术回到精神所栖息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希腊大殖民运动的根本原因莫怀平公元前八到六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传统上称这一时期为“殖民时代”。大殖民运动在古希腊城邦发展史上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它是欧洲文明史上的重要阶段。中外史学界对殖民运动的许多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异常光辉的地位,它对后世,特别是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古希腊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古希腊人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使他们取得的文化成果“保证了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要求的地位.”赞赏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杰作至今“还继续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本和不可企及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民族审美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博大丰厚,它深系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兼具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质的双重性。对民族艺术“自足性”的辩证观点将有利于关于民族艺术未来的探索,既不能简单地实现“与世界接轨”,也不能单纯地在“保护”中“返璞归真”。民族艺术的出路在于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创造具有新的民族个性和现代气派的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6.
诗与史间既有互证性,又有差异性。以唐代咏哥舒翰诗为例,唐诗中的哥舒翰呈现出二种不同形象类型:一,骁勇善战,保国为民的沙场英雄;二,黩武穷荒,贪功好胜的军中败类。而唐史中的哥舒翰则是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民族英才。这种诗与史间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背景及心理因素。它是诗人深受儒道两家“中和”与“不争”思想影响的产物,是唐玄宗后期社会历史背景在边塞诗中的折射,是诗人在不同境遇和心理下特有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心态。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诗史互证不等于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具有很强的模糊性特征。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戏剧,更是体现着一种复合的模糊性特征:(1)它表现在戏剧演出空间、时间的假定性上;(2)它表现在戏剧广义语言的使用与视、听觉的相互转换上。营造戏剧模糊性的方法是:(1)设置“虚拟场景”,制造模糊“物象”;利用“自然时间”流逝给人造成的“错觉”;利用场景转换的时间“空白”。(2)巧妙地运用“潜台词”;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19.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中饶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