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大师,虽然他已经逝世十几年(1969年逝世),但在人们中的记忆犹新。我和陈先生只有一面之识,那是在1944年的暑假中,当我从外地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和当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的钱宾四先生都是比邻而居,我和钱先生几乎每天见面,总是在晚饭后,我去看他,他就和我在华西坝的一个广场上散步谈天,同时我也曾经去看望陈先生。我和陈先生本不相识,看他,一方面表示我的仰慕之情,一方面打算向他请教有关隋唐史中的若干问题,因为当时我正教这门  相似文献   

2.
王元化 《学术界》2001,(2):220-239
小 引  一九九一年的日记只零零碎碎记了几天 ,就没有记下去了。这是由于我于一九九零年十二月间与张可同去香港 ,离沪前一段时间 ,诸事忙乱 ,无暇动笔。抵达香港后 ,我们住在承义家。他和倬如让出自己的房间 ,在起坐间内打地铺。香港居住条件困难 ,他们的家没有供我单用的写字桌。在这样的环境中 ,写日记只能停下来。 (不过为写杨朱论文积累资料 ,我还是写了一点读书笔记。)在香港期间 ,得到辗转转来的杜维明的信 ,他邀请我于二月间去夏威夷参加中国文化研讨会。出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需要去联系、去交涉、去请假、去奔走 ,去办理一些…  相似文献   

3.
谢怀栻教授与世长辞了,我感到心中失落了些什么! 论年岁,他长我11岁,既无师生之份,也无同窗之谊;论工作,从未在一个单位相处,更无同事之情.但20年来在民商法这一领域内又与他多有交往.他的学识与为人我尊之为师,我习惯称他为"谢老";他的平等待人精神,我视之为友,有困难常去请他帮忙;在民商法这一战壕,我视之为同事,为共同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最近翻阅史籍,发现伯乐有明显的失误之处。据史载,有一次,有个秦国人牵了一匹马到市场上卖,一连三天无人问津。于是他就去求伯乐帮忙。他说:“我请您去看一眼我的马,只儒看一眼,然后请在离开时回头再看一下,我会重重地酬谢您的。”伯乐答应了,去看了那匹马一眼,离开时又回头瞧了一下。他刚离开,马的身价立刻增长了十倍,卖出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伯乐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伯乐不论是为了得到好处才去的,还是违心地去的,总之,他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图去了。我想,那匹马未必是什么良马,如果不是伯乐去看上那么一眼,那匹马的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伯乐不能坚持原则,使劣马混同于千里马,后果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幽默三则     
黄里 《家庭科技》2006,(4):41-41
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好像有许多愁事,经常没有食欲,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病。我便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反映说:“你的儿子有点古怪,不太合群,他经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次他似乎表示愿意与女孩同桌。”“你满足他的要求了吗?”“没有,因为我们根据儿童性教育原则,认为这个时期男女适当分离,对性角色的自我确认是有好处的。所以基本上是男女分桌。”这让我想起了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话:“你儿子有点像女孩,总喜欢跟女孩子玩。”我当时不知这话是警告还是赞美。看来,现在真要琢磨琢磨儿子的心理了。  相似文献   

6.
认识周林很偶然。一次在公交车上,有小偷夹我的钱包,被周林发现了,并且当场抓住。在他把钱包递还给我时,小偷趁机逃之夭夭,他要跳下车去追小偷,被我拉住了。我害怕小偷有同伙,担心他会受伤。在那一拉一扯中,情愫渐生,我们相视而笑。我们一起下了公交车。为了答谢他,我用钱包里仅剩的钱请他喝了一杯冰可乐。手捧冰冻过的可乐,我心里却是暖暖的。  相似文献   

7.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当恩来同志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的时候,我每天都盼望能去看望他,哪怕远远地望上一眼。当他那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之后,我多么盼望能瞻仰恩来同志的遗容啊!即使只允许我在恩来同志的遗体前停留一秒钟……但是我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虽然这并不是我的过错,但  相似文献   

8.
秀娟 《家庭科技》2006,(10):50-50
我与蔡某结婚不久,他就去广东打工。分别后,我们通过四次电话,他说要去境外打工,以后就没了消息。如今两年过去了,我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也没有任何回音。现在我准备离开蔡家,开始新的生活。蔡某的父母开着一个豆腐作坊,这两年我一直在这个作坊里累死累活地干,挣来的钱也被他父母存在蔡某名下,  相似文献   

9.
周末的一个晚上,以前房东的大闺女青莲急冲冲地来到我家,说: "叔叔,你快去急诊室看一下,我们家建良他,他……" "你不要着急,建良怎么了?" "这几天建良走路老是一瘸一拐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老不说,我以为他摔伤了腿,后来才知道他下面发炎溃烂了.最近几个月他都在出差,我估计他没干好事,说不定染上性病了.他却一口否认干过坏事.我陪他去一家私人诊所就诊.  相似文献   

10.
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竞使我感到安慰和幸福,每每想起来,我都忍不住去我儿子头上摸一摸。到现在,父亲已有25年没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已经很粗很粗了。不知道他这25年想我没有,  相似文献   

11.
多年未见的好友来看我,想不好怎样招待她,买了去壳的瓜子、裂口的松子,还将苹果、梨去了皮,切成块儿,插上牙签儿。好友却不领情,兴趣索然地望着我。我愣了好久,才想起她原是把嗑瓜子作当最大乐趣,以削苹果为拿手好戏的。我居然剥夺了她的乐趣。 记得高中时认识一个男孩,有小儿麻痹症,他一直很自卑。他的父母和他下象棋时总让着他,平常也很少让他干活。如此用心良苦,却换不来他的笑容。我在偶然的一次拜访中,请他替我倒杯茶,和他下棋时狠狠地搏杀了一番,直到他无计可施;第二次  相似文献   

12.
我的小伙伴。他,一头乌黑的鬓发,红润的瓜子脸上嵌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似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一只微微翘起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他,就是我的小伙伴——周佳臣。大伙儿都说我俩真是一对铁哥们儿,要好得没法掰开。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去图书馆看书。他借了一本《万花筒》,内容很有趣,我就和他一起看了起来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是一部长篇散文,但又像童话,像小说,像传记。  相似文献   

13.
我所研究的论题很广泛,但我将集中研究起于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一年重操哲学旧业——迄于1936年——他这一年在“论私人经验和感觉予料讲课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骚动不安的时期。1930年,他在给剑桥听众的讲课中说明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观点,这种说明已略有修改。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论证来反对这样一种现象论,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说明感觉预料——即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印象,等等——从而主张有人能够设立一种私人语言来完全脱离于物理世界地报导他自己的感觉预料。 这似乎说明,当他写《逻辑哲学论》时,他曾是这样的现象论者,直至1936年他才摆脱了那种知觉论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不同意对他的哲学发展作这样的解释,但我不在本文争论此事,我只想对于这“中期”的七年中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去详细考察对立主张的依据。因此,如果我对研究有所推进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我想从在《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论述谈起,对这一阶段的情况我只简略谈谈。因为,在我最近论维特根斯坦著作的第一卷(指1987年出版的《虚假的牢笼》第一卷)中,我反对这种看法;他的早期著作说明他力求摆脱以感觉预料为  相似文献   

14.
楼梓杉 《家庭科技》2013,(11):24-24
周末去朋友家,发现朋友家的书桌上摆放着几张纸,上面一条条罗列着一些内容。细看下来,得知是朋友写给自己孩子的。里面的内容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有"考场谨记:寸土必争,分秒必争"字样的语句;还有诸如五讲四美之类的内容。饭桌上,朋友的孩子没吃几口就溜走了。他随手拿起茶几上我带去的零食,边吃边看电视。朋友喊他过来吃饭,他反驳道,这不是正吃着吗?一句话搞得我们哭笑不得。最后他吃他的,我们吃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单交易,整个金额将近8亿元。对方买,我们卖。他面临决策问题,行还是不行。所以我给了个建议:可以先少给我一个亿,这一个亿先放在边上——如果我卖给他的这部分资产他买去做了房地产,每平方米达不到7000元,那这一个亿就算了,我得让他有钱赚;如果每平方米超过7000元,他就得把一个亿补给我。这样他就有了选择——如果觉得风险太大,他可以少支出一个亿;如果市场很好,也赚钱了,就再  相似文献   

16.
我妈极少说自己的事情,我们对她的过去知之甚少。4月,父亲腿伤,我回去看他,给他买了一个智能触屏手机,里面存了他和我妈年轻时候的照片。我妈翻看照片,忽然对她的过去大谈特谈。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大为惊讶。我妈在公社当过会计,管理两百多人的大食堂,表现出色,公社要保送她去上大学,可我妈拒绝了,因为要照顾瞎子外婆。  相似文献   

17.
政坛回忆     
第七章雾都岁月1942年2月19日,我在李宗仁召集的广西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针对桂南会战中广西政局表现得非常不好的情况,狠狠地批评广西地方当局一顿。黄旭初虽然容忍下来,但他对我不高兴。刚巧在这个时候,黄同仇从重庆返抵桂林,他将辞去广西省政府驻渝代表,前往安徽工作,他离渝前见到新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张治中,张托他向我致意,希望我去重庆一谈。因此,我于2月25日从桂林飞渝,不料自此一去,就在雾都待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这一年来,每当我经过振庭同志的住房,或者在门口碰到他的亲人,我的心情终是久久不能平静。我彷佛感到,他仍在里面工作,总想问一声:“老宋好吗?”但是,他已经走了一年,走到我再也见不到的遥远地方去了。  相似文献   

19.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20.
正周末,我们几个相约去看外公外婆。去的时候,恰巧碰到外婆正在"训话",原来外公只顾着他那两只鸟儿,不肯去帮忙洗菜。"这老家伙就是懒,我这一辈子嫁了他啊,真是旱早就操劳白了头。"外婆说得起劲,外公却"无动于衷",眯着眼睛乐呵呵地逗着他的鸟儿。我们跟着起哄。表妹从一旁折了枝桂花递给外公,让他过去道歉,还让他大声说:"老伴,对不起,我爱你。"外公被我们笑得都不好意思了。午饭照例是外婆的拿手好菜:红烧肉、本鸡汤、葱爆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