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夸美纽斯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把德育当做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认为教育就是唤起人类固有的品德.他用自然主义的思想去解释道德教育问题,提出培养道德判断力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教育应重视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和榜样的作用,鼓励运用积极、主动的教育方法,反对体罚,提倡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和重视纪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1 世纪以来,我国幼儿体育快速发展,呈现出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态势,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 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发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当中包含丰富的幼儿体育思想: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张体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 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且要遵循自然;他的泛智教育思想主张体育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是全体幼儿全面发 展的基本手段,还主张不同能力的幼儿应该分班教学。可以获得以下启示:改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遵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幼儿户外运动,促进幼儿的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幼儿体 育事业,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夸美纽斯教学艺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艺术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精华,是夸美纽斯作为人文主义教育家向宗教神学宣战的突破口,是他借宗教的口号批判神学进行思想创新的艺术。夸美纽斯的教学艺术主要是指一种便易简明迅速彻底而又可靠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技艺,同时也指一种使教学成为快意生活的艺术。以自然为向导,适合学生心理和一切经过感官是教学艺术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教给学生显然有用的东西和把学校变成一个快意的场所是其基本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是文艺复兴时期天性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天性教育思想揭示了天性教育的意蕴。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天性教育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天赋才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学问)、德行和虔信的发展;建构了由主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解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愉悦性原则构成的天性教育原则体系。探析夸美纽斯的天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他以及后世教育家的天性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天性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儿童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道与上帝,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矛盾,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源。这一对矛盾主要建立在五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即文艺复兴先行者的思想、宗教改革者的思想、科学的发展、培根的哲学思想和夸美纽斯的个人生活实践经验。这一对矛盾也贯穿于其人性论观点、知识论观点、教育本质论观点、教育目的论观点和教育方法论观点中。要完整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必须结合其生活的具体时代特点才能不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夸美纽斯是西方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教育家 ,他对教育进行了完整的精辟的论述 ,尤其是其教育管理思想 ,对西方近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所体现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认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目的,树立以启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的需要;教育节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节律相统一,实现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曾对欧洲近、现代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中 ,“泛智论”更注重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它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 ,乃至文明的发展及走向具有深刻的启示。本文拟从分析他的“泛智论”思想入手 ,探讨对我国现代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孔子和捷克的夸美纽斯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过精辟的见解,最早提出了正直持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践以养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夸美纽斯有关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阐发。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作为认识来源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不断开拓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的考查评价,也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注重发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要注重与个体性功能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0.
夸美纽斯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在学习目的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在学习态度上,有求知愿望、充满自信,并具有坚强意志;在学习原则上,要了解自我、遵循规律、抓住时机、循序渐进;在学习策略上,要打好基础、注重理解、抓住重点、亲身实践等。夸美纽斯的学习观不仅符合教育规律,而且对于勉励当代学子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学习型的公民,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声乐教学一般采用个别授课方式 ,即一对一教学 ,有它的不足之处 ,对它的改革引起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受夸美纽斯的班级教学论的启发 ,提出传统声乐教学的一些改革思路 ,称为个别和小组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一书中,冯肯斯坦借用韦伯“世界的祛魅”来表述全书的背景。不同于通常学者将现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的产生归因于17世纪近代哲学去除神学化的努力,冯肯斯坦将神学世俗化的过程追溯到了古希腊哲学与希伯莱律法传统,并澄清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与主题上对两希传统的反抗与改造。对此进程,冯肯斯坦以“适应原则”和“世俗神学”作为他论证的核心术语。本文从贯穿冯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学术生涯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贯穿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背后的学术关切。  相似文献   

13.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将形式与心理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形式心理美学。他主张以审美假象为特性来认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形式的审美作用,主张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形式的普遍性克服内容的特殊性,并通过悲剧心理阐释了自己的形式心理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社会考试的特点,分析传统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社会考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考试改革,建立人性化的社会考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评定和判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对同一科学理论,不同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本文探讨了评价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性的依据,并提出了评价社会科学的四条标准逻辑自洽性、说明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认识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考试具有引导和指挥的作用、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的弊端三个方面分析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实施了“1+X”的考试模式,通过期末测试和教学过程中考核的方式,对教和学进行评价,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考试”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宝华  张旺 《南都学坛》2000,20(2):96-98
全面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不能单纯地谈“坚持考试”或“取消考试” ,而应客观地、冷静地探索“考试”存在的历史性和社会必然性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而可行的措施 ,使得这一问题能得到相对完善的解决。由于人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以及办学能力与人口基数的差距 ,在目前情况下 ,“考试”不能完全取消 ,而应在强化考试的评价与反馈功能、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同时 ,辅之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哈贝马斯立足于批判社会理论视角,试图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殖民化;鲍德里亚和鲍曼都是从后现代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劳动的当代特征和意义的;贝克阐述了风险社会中劳动的风险特征和社会影响;贝尔等人从文化社会理论视角探析了劳动的知识特征和文化意义;阿伦特从政治社会理论视角解读了劳动的政治意义;布洛维则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分析了"生产的政治"对共识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如此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劳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解读当代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当代西方劳动学说的社会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体面劳动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物理实验考核一种新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 ,探讨了用模糊数学对学生物理实验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避免了常规考试方法的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内容已脱离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为讲求经世致用。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科举与学堂难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