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是阻碍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现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较为关注的因素。导致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的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社会大环境和历史传统以及民族自身心理素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自然价值的认识,科学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冲突”问题,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建立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王鉴 《社科纵横》2010,25(4):136-137
该课题运用文献资料、实证调研等多种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项目与分类、内涵及特征、社会价值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并就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构筑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就要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该书的出版,是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人文研究的有力支撑。对于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对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滚滚浪潮,《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一书必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丽君 《社科纵横》2004,19(6):41-42
少数民族女性素质的提高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键。因此 ,我们应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 ,致力于提高少数民族女性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道德治理是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在青海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藏族)伦理道德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着重讨论该地区治理现代化的(藏族)道德基础,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中的道德治理提出学术性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但经济普遍落后,发展动力不足。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论述了民族地方法制建设在西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加强西部法律制度建设来大力发展西部经济。只有通过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的相关法制建设,西部地区才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刘萍 《社科纵横》2002,17(1):8-9
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水生态严重失调、生物多样化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国权 《生存》2020,(15):0176-0176
近年来,我国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当前,教育聚焦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学的开设,受到许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但许多教师在开设道德法治课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法治课程。所以本文意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法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为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法治课程的开展,提供几点浅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县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类型,县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基础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县域,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处在起步和上升阶段,还存在许多明显的短板。甘肃省有21个少数民族县域,新时代这些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如何,怎样科学选择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战略和基本路径,保证与全国同步实现国家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党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对甘肃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现状、特点和不足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客观评估,并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刘静  罗佐宪 《唐都学刊》2004,20(6):95-98
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区域,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是西部地区各方面(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放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在全国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中充当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不是按照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区域分工原则来运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海燕 《学术交流》2002,(4):99-101
生态旅游是我国正在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和环保的密切结合。生态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道德保障,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实行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富荣  张萍 《唐都学刊》2005,21(2):76-79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人口和乡村工业的过度集中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日益加大,使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人居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限制了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树立新的发展观、城镇规划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农村城镇居民绿色住宅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等措施,以良好的农村城镇人居环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协调和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比较优势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2):61-65
当前依靠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西部区域经济在实践上尚存在很大难度,而西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优势并不必然等于区域比较优势,更不等于市场竞争优势。因此,西部区域经济的出路不是走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是要积极加强制度创新、文化思想创新以及人力资本战略,依靠西部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走“高新科技产业 生态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0,16(4):63-66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孙蕾 《唐都学刊》2003,19(2):84-86
中国西部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电影西部片的诞生与发展圣地。致力于中国西部片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 ,已经创造了中国西部片自然与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使人口较少的民族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与新农村整体建设步伐同步,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梅里斯达斡尔族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探寻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就,并从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研究其存在的制约因素,旨在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为人口较少民族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俊峰 《唐都学刊》2004,20(5):118-121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辨、理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评析甄别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功过,科学界定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异同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方略,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蕴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