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四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慰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从地方文献中匈稽搜寻出有关《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零星材料,经过排比分析,考证了沈复游历琉球的时间与真相、晚岁曾久客江苏如皋县府作幕友,和他的卒年时间,以及他的书画创作等四事,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冯文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52-56
《浮生六记》是清朝沉复的自传体笔记式散。透过书中的言说主体,可以感受到女性在历史生活中的坎坷际遇以及女性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沈复虽然无意把芸表现为一个物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征以及她对自我身份逾越的欲望,却显示了她作为女性存在于二元对立处境中的“他性”特质。从女性主义解读的角度入手,祈求对沈复《浮生产记》的话事和话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丽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5):102-105
《浮生六记》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其丰厚的内容。本文拟从比喻、对比、详略、叙议等方面,对其表现手法予以探究,以期进一步揭示作品深邃浓郁的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浮生六记》景物描写的传统审美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4):32-34
《浮生六记》的景物描写蕴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主要表现为:喜含蓄、忌直露;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律动,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相似文献
5.
王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84-88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晚年的行踪一直不明。但从一些文人的记载中,可以推导出沈复45岁后的大致生活轨迹:45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包括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包含特殊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即要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使用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特定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新晓畅,意到神到--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霞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3):95-98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做到达意传神,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译文遣词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在句子表达方面,如人物刻画、风景描写等与原文和谐一致,因而读来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相似文献
9.
吴琛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10-114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息,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丽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0-23,31
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因此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其命运
也一定是悲剧性的。本文拟通过陈芸之悲的探析,以期人们对封建时代的女性之悲有较为深入、具体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旧
时代旧制度吞噬美好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I.A.Richards的“细读”理论,分析了《浮生六记》原文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特点,并针对文化专有项的讨论,揭示林语堂翻译的政治经济学,论证文学翻译‘似’与‘半’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福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
在<浮生六记>英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十分注重使用异化策略,力求真实传达源语文化.但是,系统抽样结果显示,在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段进行处理时, 林先生的翻译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这一现象并非林先生主观所能控制,而是由翻译的本质决定的,是翻译规律作用于翻译过程的结果.对此,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可以做出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刘坡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82-87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相似文献
16.
刘丽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46-49
对<浮生六记>的研究渐热,人们在关注和研究其内容的同时,对其艺术性的探讨,也应不断地深入.因此,本文将对<浮生六记>精巧的艺术构思、变化的意境美进行较深入、系统的探析,以期人们在理解、鉴赏<浮生六记>时,能将其内容美与艺术美完美地结合,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王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63-67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8.
刘丽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9-21,26
《浮生六记》里的女人,均带有悲剧色彩。女主人公陈芸的命运固然是悲剧性的。除陈芸外,其他女性的人生也
十分悲苦,如沈母、憨园、翠姑、喜儿等。因此,笔者拟对这几个女性形象的悲剧人生予以探析。从而让人们给予她们更多的关
注、理解与悲悯。并进一步认识戕害人性的旧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在深思那个黑暗时代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根源的同时,
从又一侧面感受作品深蕴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