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家庭德育等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工程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和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2019年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而近年来学者普遍认为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情感德育兴起的同时,榜样作为极具情感力的存在,研究其与青少年之间的共情能力成为探索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补充.在...  相似文献   

4.
网络视域下的文化丰富多彩而又内容庞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构建现代德育观,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网络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德育环境,被人们看成影响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要素之一。面对传媒的飞速发展,本文就如何开发其德育功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做好学校德育的纵向衔接,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本文既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德育的纵向衔接的关系,又讨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关系,最后提出了德育衔接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者,但当前的社会现实、青少年的品德状况、学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加强德育。跨世纪的学校德育必须解决落实德育首位、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德育网络、提高师德水平等问题,否则学校德育仍将缺乏实效性,教育难以实现21世纪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德育基本概念方面强调对德育目标、德育本质以及现代德育功能方面的探究.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突出表现在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德育理论研究趋势呈现为:德育的人学研究走向;德育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的全方位建构;德育坐标沿传统回归与现代创新的双向延伸;德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9.
情境化德育教学理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德育教学知、情、意、行脱节的问题,从解决德育的接受机制和提高德育效果入手,以受教育者的个体道德实践为依据,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价值引导和观念创新,提出情境化教学以及实施情境化教学和对情境化德育教学评价的理论问题,为下一步情境化德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及其由此导致的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在其实现方式上,要求以青少年为本,构建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德育模式,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开辟以“两个课堂”结合为基础的实践德育路径,实现德育由传统向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探讨和分析了高校德育在完善目标、体系规划、规范管理、"两课"建设、实践环节、阵地建设等方面应如何加强和改进,以期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杨昌济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德育,其中德育目标的设计丰富了他的德育理想.他立足于对人的"善良之品性"的培养,又从社会化与个体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道德人格"的设计与探讨.他的德育理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青少年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系统推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背景下的和谐德育模式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和谐的德育结构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以人为本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它的建构依据在于传统德育模式在网络时代面临诸多不和谐的挑战,实现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提供的坚实理论基础.它的建构必须遵循主体性、系统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努力实现多种德育模式的有机融合和建构和谐的德育体系,不断实现德育目标和谐、环境和谐、内容和谐和方法和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家庭德育承担了更多的德育责任,在长期的家庭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古人从德育内容、方式、原则、环境等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宝贵经验和建议,例如德育内容坚持以"仁义礼智信"为本;德育方式重在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德育原则坚持慈严相济以及优化德育环境等。这些都为推进当前家庭德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家庭德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现状,探究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关系,采用台湾地区学者吴静吉等人引进并且修改而成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洪艳丽编制的“3-6岁幼儿安全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河北省400名幼儿和幼儿父母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71份(92.75%),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23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发现:1)父母共情总体水平(M=3.67)和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M=3.56)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父母共情水平在父母性别(t=-5.54,P<0.001),幼儿年级(F=15.33,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4.81,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3.42,P<0.05)上有显著差异;幼儿安全感水平在幼儿性别(t=-4.19,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3.82,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4.35,P<0.05)上有显著差异。3)父母共情总体水平与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153,P<0.01)。基本结论:幼儿父母共情总体水平越高,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就越高。因此,提高父母的共情水平是有效增强幼儿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领域,人们充分肯定了德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德育首位"的提法.作者认为应将"德育首位"作为党的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来理解,而不应将其作为具体的教育命题.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德育首位"应表述为"育德首位"."育德首位"的表述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党的领导人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最小的单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打好其家庭德育基石,需要重视家庭情感温度教育、强化家庭思想高度教育、拓宽家庭视野广度教育、厚植家庭价值深度教育、增强家庭实践密度教育,培养青少年做温暖、思辨、睿智、忠诚、担当的人。  相似文献   

19.
使用CiteSpace5. 1. R8对CSSCI收录的德育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及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德育研究经历了理论探索与建构、关注个体生命世界、引导德育向生活世界转向三个研究阶段,整体呈现出以国家相关文件为导向稳步发展的态势,但关注度亟待提高。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基于"大德育"的理论研究视野,以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呈现出从理论建构到实践探索的研究转向。研究队伍方面,研究机构整体上处于较低合作水平,强有力的学术传承关系及学术研究共同体有待形成。研究发现,"立德树人"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热点,深化改革视域下对"如何立德""以何树人"的实践探索将是我国德育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