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年英气蕴风华 2011年4月28日上午,我们在北京东交民巷一个普通的寓所里采访了康岱沙老人。,老人神采奕奕、温婉可亲。深邃的目光、温和的笑靥、清晰的思路和从容的谈吐,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92岁的老者。采访老人的初衷,主要是想了解她丈夫陈叔亮抗战时在北平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有关情况。可是,当老人回忆了陈老当年创建我平津情报站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后,又应我们的要求讲述了她自己的人生和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2.
方军 《中外书摘》2011,(2):35-38
日本侵华时期邱大明、刘泽华就居住这样的房子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刚刚去重庆和广州采访。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生活在重庆市的邱大明老人。如果让我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邱大明老人的一生的话,我只能用:“92岁、61年、210块和一脚踹塌”来形容他的人生。顾名思义,92岁,当然是老人现在的年龄。61年,指的是因为日本发动的战争,他和原配妻子在分别61年之后重逢,再婚。  相似文献   

3.
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背着一身行囊,挎着相机,沿着宽阔的辽河河岸,走村入户,调研访问,采访录音——这两位老人,便是我和老伴儿!我们在为辽河“作传”呢!  相似文献   

4.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文胜老人的目光一下子亮了起来,“我是新中国第一批仪仗队士兵,那时只要一执行‘标兵’任务,感觉自己很伟大,我是代表新中国人民的形象,也代表解放军威武的精神,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克服.”回首青春岁月,老人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5.
“今日徐霞客”易业勤“心存千里志,摩托走天涯,树老根弥壮,鹤发照晚霞”。这是夸赞湘潭市退休教师苏曙初的一首诗。他,一个七旬老人,用3年半时间,独骑摩托行程4万多公里,走遍了全国!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完成了这一壮举?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采访。苏曙初老人说:...  相似文献   

6.
汪臻毅 《当代老年》2009,(11):18-19
“睿智的学者、慈祥的长者……”8月下旬,笔者前往苏州采访一位退休水利工程专家,见到老人,我脑中立刻闪现出这样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竟然取得两项国家专利!此事在辽宁省台安县传为美谈。前不久,我们专程来到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家中采访。老人名叫刘志俊,是位退休教师,今年69岁,家住辽宁省台安县城郊乡黑鱼村四棵树屯。走进整洁的院落,只见一位满头银发、一身油污的老人正...  相似文献   

8.
吾之 《老年世界》2011,(16):38-38
家住山东省日照市的牟敦兰1906年12月出生,在20()8年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已经是102岁的寿星了。老人的记忆力很好,做事干练。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都是生活逼出来的,劳动苦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我对有孝心的人特别敬重。在今年早收晚插的大忙季节,我慕名来到隆回县陈栗村,采访了人称“真孝子”的丁仁生。走近丁仁生的家,首先看见的是坐在门口的一老一小,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恭敬地给老太太扇着蒲扇。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就是丁仁生的母亲,那小孩是仁生的孙子。老...  相似文献   

10.
与诗同行的老人于爱珍李永军诗啊你使走向死亡线的我又昂起头颅生命很美,又很短只要这口气在我就要诗这首诗出自山东临朐老人于爱珍的《晚霞》诗集,它可是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初冬,我去采访,见到老人的那一刻,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知道她是位残疾人,可没想到她...  相似文献   

11.
郭海博  安彪 《老人世界》2011,(12):53-54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清早,我们来到一处环境幽静、设施简朴的居民楼里,采访了索琛荣老人。老人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行动敏捷,举手投足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干练。老人今年84岁,曾在中央警卫团担任过班长、连长等职务,专门负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那十年的历史,是老人一生中最辉煌也是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宫     
《老年人》2012,(8):44-45,39
给儿女的忠告赵国明这个问题怎么看记者采访一位老人,问:"您对城市燃放鞭炮这个问题怎么看?"老人:"我还能怎么看?搬张椅子爬到窗户上看呗。"两骗子女儿让我看她小时候写的日记  相似文献   

13.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一位朋友告诉我,老人在台湾被称作“银发族”。我听了为之一振,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功成名就,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其中谈到的“立身之本”非常实在,也颇…  相似文献   

14.
爱它到地久天长《湖南老年》创刊9年了,尽管因工作需要我调动过几个单位,可从未间断过订阅这份杂志。如今,我离休两年了,好多以前在职时所订阅的报刊都放弃了,可我却留着《湖南老年》。我发现,我的生.活离不开《湖南老年》,它言老人所言,为老人所需,为老人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请求被告也就是我儿子洪舜每周探视5次,每次探视须陪护4小时以上……”,以往法院审理此类精神赡养的案件时,都以“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慰藉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为由,驳回诉讼请求。而2007年9月26日上午,记者在江苏省海安县城86岁的杨老太家中采访时,老人拿出了海安县法院的判决书说,她的精神赡养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前人对迟暮惜年的感叹。然而,我们来到沅陵县社会福利院采访时,却发现──这里的晚霞灿若朝霞。沅陵县社会福利院现在共收养63位老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孤寡、残疾老人和精神病人,但在采访中看到,这些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精神积极乐观,孤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相聚在一块,生活充实而快乐。在我们的镜头中,他们有的在花坛边、绿荫下散步,有的在图书室读书看报,有的在电视室看电视,有的在健身房练身子骨,还有的在打扫卫生。“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要感谢赵院长,感谢院里的工作人…  相似文献   

17.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丰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当时,通讯设备被毁,没有人能准确判断出震中的准确位置,中央对灾情无从了解,那么是谁第一个把灾情直报中央领导的呢?近日,我们采访了当时的“报信第一人”李玉林老人,老人回忆了当年飞年赴京汇报灾情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采访吴伯鸿老人的那天,他正在识字岭公共汽车站整修候车棚。那排长长的木板凳,连同那遮阳避雨的棚支架,刚刚油漆得簇新红亮。地上,重重地写着几个惹眼的粉笔字——油漆未干。看得出,老人是极细心的人。他不时地走来走去,大声提醒那些不曾留意的候车人,一脸的认真和专注,那神情就像在关照自家的亲人。他说,一年里他要油漆好几次,这样车棚才会整洁美观。老人是来义务服务的。他在长沙市11路公共汽车线上,义务服务已有整整16年了。16年的风刀霜剑,将老人脸上的皱纹雕刻得一轮深过一轮,但他初衷依然,日复一日,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  相似文献   

19.
戴铁珊 《老年人》2003,(3):20-21
一天,我去湖南文史研究馆办事,见相熟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动身外出办事,随口便问有何公干,他们告诉我:“去看望参事黄鹤老先生,他做白内障手术刚出院。”提起黄鹤老先生,10年前我在屈原农场他的家里采访过他,彼此相谈甚深。此后,虽说无缘再拜见这位历史老人,但对他的情况我还是很关心的。听说他100岁时眼睛患白内障,做了5年多的盲人,而今又复明了,这真是盛世之喜啊!逢喜当贺,我决定跟着文史馆的同志一起去拜会黄鹤先生,向他当面表达我的祝愿之情。黄鹤先生从医院出来后,下榻在长沙湘江宾馆歇息。我们见到黄鹤老先生时,他正坐…  相似文献   

20.
在夏日里一个美好的早晨,我在上海市普陀区交通路的一个寓所见到了百岁老人黄东林。他祖籍浙江余姚,生于1910年,今年整好100岁。老人听到我叫他“世纪老人”,哈哈笑道:“新世纪有那么多老寿星,我只好算小弟弟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