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图探讨如何可能在当地族群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并协调发展,一方面既可肯定高原族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肯定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谨慎的有节制的开发,可持续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类学注重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旅游现象和问题,可以使人类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促使旅游业走上更加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促进西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西藏生态环境各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生态环境立法制度创新、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重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耦合。其生计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举措及文化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真正的生态保护在于,选用最适用的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旅游业在起步后的20多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交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这一问题成为历史,将进一步推动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藏旅游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6.
丁赛  王鑫淼 《中国藏学》2022,(6):137-149+218-219
西藏自治区县域是全区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文章基于2013—2019年西藏县域人均GDP和各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数据,分析探讨了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县、粮食基地县、边境县、一江两河县6类和7个地级市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财政收支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主要结论为:第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与全区水平的差距略有扩大;不同类型县域和不同市区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二,县域财政收入能力不足突出,不同类型县域和不同地市县域的财政收支状况存在差异。第三,西藏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不高,但在2013—2019年小幅扩大,县域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源于不同类型县域内部自身的不平衡。文章的数据分析,可以为西藏县域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西藏代表团代表共提交建议、意见43件,其中以代表团名义提交的有9件,代表个人或联名提交的有34件。提交的建议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各个方面。大会期间,记者三进西藏代表团驻地,对西藏团的多位代表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浅析实现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格,已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西藏旅游生态环境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当前保障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宋才发  宋强 《民族学刊》2018,9(5):64-70,, 117-120
民族地区已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但是生态环境监察执法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举措是: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公益诉讼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督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西藏三大经济区差异和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Theil熵和变异系数两个经济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西藏中部经济区和东西部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文章认为主要是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结构、区域自然条件及市场规模等差异导致了三大经济区差异,最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努力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许多相关的法规.但是,单纯公法的调整手段暴露了很多缺陷.通过私法保护内蒙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董亚宁  吕鹏 《西藏研究》2023,(6):128-141+157
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举措,也是西藏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必然选择。拉萨市打造高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应当遵循建构“生态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体系—产业链条体系”生态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实施路径上,应推动高原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重塑高原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并全力打造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杨杰  马伟茗 《西藏研究》2023,(1):41-48+156-157
“文化旅游”是旅游类型的一种分类范畴,核心在于“文化”,功能在于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传承。处理好对文化的内涵解码、艺术化呈现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运作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及其经济效益诉求自在其中。对于像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区域,以文化旅游承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当前西藏文化旅游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文化偏颇”、“文化浮掠”、“文化失真”等现象。从文化旅游业的特质、功能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得出应高度重视“树立共同体精神承载理念,重点开发共同体文化资源,打造共同体文化旅游品牌”的结论,从而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赵丽红  袁惠爱 《西藏研究》2023,(5):1-10+159
旅游业是西藏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可基于数字经济的全新视角,结合西藏在数字要素获取、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数字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短板,通过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利用数字经济整合行业资源、推动行业融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路径,构建动力转换、效率提升和服务质量改善的机制体系,实现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后弘期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雏形、定型、完备、衰亡的过程,就其形成而言,后弘期时西藏政教合一制处于雏形阶段,出现了家族式和教派式两大政教合一制类型。这一时期西藏政教合一制的形成,主要是各割据政权纷立及藏传佛教各教派兴起这两大因素的必然结果。当然,其间也有着吐蕃王朝时期僧人预政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西藏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西藏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文章选取了江孜县的班觉伦布村为个案,用社会学方法描述了班村农民的基本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班村经济的新发展,同时还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班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文章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和适应市场,西藏农村才能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田钒平 《民族学刊》2011,2(1):23-27,84
在选择处理西部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策略和路径时,应当深入到西部民族地区内部研究相关问题,进而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适宜于发展经济的就将经济价值追求作为主要目标,否则,就应将环境价值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将生态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将生态维护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制定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应当从全国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重视其生态屏障地位及其对整体的生态价值贡献,使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能依据其生态价值贡献而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20.
徐平 《民族研究》2001,(1):37-44
文章根据西藏的实地调查材料,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情况,认为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的不平衡发展,这是西部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进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同时,应当运用政策和资金优势,推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农村和农牧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