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本文利用对民族贫困社区的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民族社区农户基本情况、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对民族贫困地区社区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基本根源,从而为全面制定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纪录。但是 ,贫困在我国仍未根除 ,而且中国现存贫困人口的主体分布在西部地区。首先 ,从农村贫困人口看 ,中国剩存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资料显示 ,全国 592个贫困县中 ,西部地区占 30 7个 ,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 52 % ,西部农村贫困人口 6 1 91 9万人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77 0 4%。其次 ,从城镇贫困人口看 ,西部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大 ,增速快 ,贫困者家庭收入低 ,是我国城镇贫困的重灾区和贫困发生的高频区。据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我国西部反贫困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记录。但是 ,贫困在我国仍未根除 ,而且中国现存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资料显示 ,全国 592个贫困县中 ,西部地区占 30 7个 ,占全国贫困县总数 52 % ,西部农村贫困人口 6 1 91 .9万人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77.0 4%。其次 ,从城镇贫困人口看 ,西部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大 ,增速快 ,贫困者家庭收入低 ,是我国城镇贫困的重灾区和贫困发生的高频区。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显示 :1 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 4.2 % ,城镇贫困人口 …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社会环境等指标。造成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教育落后。消除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的形势。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乡镇企业仍然起主渠道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根本出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应大力鼓励劳务省际输出和境外输出,把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6.
一、现状目前,影响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开发贫困地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就贫困人口而言,虽然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不足10%,但其中6500万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约占全国总县数的20%,而其中90%位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330个县中,其中269个县分布在西部九省区。越是贫困地方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越不重视教育;越是贫困地方,温饱问题十分突出,有限的资金顾不及教育,教育经费不到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集团化扶贫工程的设想贾晔贫困,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与帮助,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根源作深层次剖析,对扶贫的突破口进行探索,提出实施集团...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的集镇建设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降至1992年的8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31.3%下降到1992年的8.8%。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仍较缓慢;部分贫困人口至今尚未解决温饱,而且多数是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对我国一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脱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拟从集镇建设的视角加以分析研究。一、贫困地区的城市化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会对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立法产生重要的制度影响.对此文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增长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相继出台,我省贫困地区治贫致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8年至1994年年均减少贫困人口85.71万人。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基础的薄弱.全省还有31个贫困县,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402万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逐步缩小地区差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是实现邓小平同志“分三步走”、进而达到共同富裕重大构想的一项战略任务。一、贫困现状透视湖南现有贫困人口402万人.其中72.4%分布在31个贫困县,还有110.96万贫困人口分布在36个…  相似文献   

13.
贫困的本质是能力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我国以收入扶贫为目标定位的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并不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应从单纯的收入扶贫转向能力扶贫,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看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得以根本性改善.当前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民阶层性的相对贫困、暂时性贫困更为突出,贫困人口分布更分散,农村贫困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制度不利”造成农民普遍发展机会、权利不均等,农民能力匮乏导致的贫困.必须根据当前农村贫困的根源及主要特征及时调整我国的扶贫战略,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贫困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国家社科基金 1998年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赵曦教授著《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4月出版。该书在全面总结 2 0世纪末中国农村反贫历程、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困难和障碍 ,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 ,着重围绕中国西部贫困扶贫攻坚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 ,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该书认为 ,中国西部的贫困问题具有自己强烈的区域性个性 ,表现出中国西部的特点、高原山区荒漠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收入贫困的收入扶持救助政策面临瞄准偏差、社会对立、污名效应、贫困陷阱等实践困境。基于资产贫困的"资产拓展"救助政策在我国既有可行性,又有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稳定、资产积累以及技能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等潜在优势。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总收入比重偏低,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尤其是对贫困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为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扶贫政策应进行转型,以资产拓展为调整方向,拓展资产收益项目,建立参与式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监测评估,让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有资产者。  相似文献   

17.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是我国现阶段反贫困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以工代赈作为扶贫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农村扶贫政策,为缓解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甘肃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自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政策以来,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基本农田、河道堤防、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为改善甘肃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进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通过分析以工代赈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今后进一步搞好以工代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文化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精神原因。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想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实现农村富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外,关键在于要解决农村的贫困文化问题,应当着力实施反贫困文化战略,帮助贫困人口重构反贫困文化的价值体系,探索反贫困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中均发挥了积极但较为有限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地区间和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低保家庭成员对农村低保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缓贫效应方面,低保待遇缩小贫困差距的作用要大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并且,低保待遇对少数民族家庭的缓贫效果要好于民族地区汉族家庭。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总体上,低保待遇仅能使农村家庭基尼系数和人均家庭收入离散系数分别降低3.5%和3.2%;但低保待遇缩小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好于汉族家庭,缩小民族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则大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低保家庭成员的主观评价也反映出了农村低保制度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