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2.
植根于各自迥异的文化传统,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为两国人民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喜福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华裔作家的英文代表作,是研究探讨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极佳范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以及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运用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审视两国家庭价值观差异的深层原因,旨在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于上世纪末出版后即获得很大成功并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评论者角度各异,观点不一。本文以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为依托,吸取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分析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母女两代人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自我意识由缺失到觉醒,迷失到重拾的过程,侧重探讨了自我意识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 ,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 ,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对该小说成长主题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主要围绕华裔母女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从成长的引路人、成长中的顿悟、成长的仪式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此来阐述华裔女性艰辛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中西文化融入到《喜福会》的故事中,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从叙述模式、叙述技巧和叙述语言三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揭示其与主题内容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写旧中国社会里悲剧的婚姻和美国当代社会中失败的婚姻以及女性对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婚姻的抗争,批判了男权统治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及其思想的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颂扬了女性的斗争精神,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佳作《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问题,是由于华裔美国人家庭中母女之间的交际受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喜福会》通过几个女性的经历表现了女性的积极抗争。但是,作为一名美国的少数族裔女作家,作者在女性问题上采用的却是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性主义范式,以第一世界女性凝视的姿态将第三世界的女性作为一个“他者”,其主题、人物刻画和叙事手法扭曲了中国人、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以第一世界女性主义的姿态表现女性主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探讨了《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功能。用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适调理论分析了《喜福会》中语码转换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两种语码分别代表的权势与地位,折射出母女两代人对 中美文化传统和身份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态度的转变。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分析了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手段:填补英汉语言间的空缺、避免社会性的尴尬、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民族特色、强化语气等。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