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的普查登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量越来越大,这无疑给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全国每一个调查小区漏登1个流动人口,全国将会漏登500多万人口。由此可以看出,能否查准流动人口,是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1 1982、1990年人口普查的反思 1990年人口普查之后,作者曾对流动人口的登记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详见《跨县、市流动人口的普查登记问题》。 人口普查首要的是查清人口总数.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13…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式的对比,分析人口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重复问题与调查方法之间的联系,认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地登记原则使得大量流动人口被漏登,改进后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见人就登"原则则导致了重复登记状况的出现。针对六普存在的重报现象,文章针对用来排除重复数据的识别码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分析我国身份证号码的天然优势,参考国际上对身份证号码及其类似号码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身份证号码纳入以后的人口普查问卷。这一方面可以把身份证号码作为简单、易登记的识别码,从根本上解决重报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比对身份证号码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漏报问题,从而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为民  徐钢 《人口研究》2002,26(4):17-22
20 0 0年人口普查是一次难度空前的普查。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对普查方案做了改进 ,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从实施效果来看 ,证明这些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 ,这次普查的漏登率却比 1 990年普查大幅度提高 ,达到了 1 .81 %。导致人口普查漏登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方案设计上的 ,也有组织实施、普查环境变化的影响。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对改进我国的人口统计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黄润龙 《人口研究》2003,27(3):47-4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首次普查.文章认为,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是造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迁移人口,文章建议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同时应多方位地提供普查信息化资料,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使普查成本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5.
何新发 《南方人口》2001,16(2):63-63
全国共抽取了602个调查小区,约16万人。抽查结果,漏登率为1.81%。这一误差率尽管比前几次人口普查增大了,但仍然在2%以下。据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孙兢新介绍,国际上一般认为,普查登记的误差在2%以下质量就是比较高的,在2%-5%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过5%,资料的使用价值就较低了。  相似文献   

6.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难点多的情况下进行的。与前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不仅人口基数空前增大,调查项目也增至21项,普查任务明显加重。如果从1989年5月国务院下达《关于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算起,到普查登记仅有一年多,比  相似文献   

7.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概 况 中国1990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资料。 1990年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以及其他国家人口普查相比,有它明显的特点:一是普查规模大、项目多。这次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普查登  相似文献   

9.
<正> 年龄是人口普查中的重要指标,也是误差率较高的一项指标。建国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中,只有四项指标是每次普查都对外公布结果的,即总人口、分性别人口、分年龄人口和分民族人口。而对外公布普查误差率釣只有总人口、人口性别和人口年龄三项。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占1.39‰,漏报人口占2.55‰,重漏相抵、净漏报人口1.16‰。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0.71‰,漏报人口0.56‰,重漏相抵净重报0.15‰,可见我  相似文献   

10.
江林 《人口研究》2002,26(3):38-41
(1)外来人口。《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了普查登记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常住地登记。这个规定虽然在提法上与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一样,但是,作为常住地的判断标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二个方面作了改动。一是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由一年改为半年;二是空间标准由县、市范围缩小到乡、镇、街道的范围,更改的目的是力求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人口在流量和流向……  相似文献   

11.
一、人口普查资料汇总是普查的一个重要阶段 人口普查就整个过程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进行试点、培训普查人员、宣传群众等)、登记阶段,普查汇总阶段和普查资料分析阶段。现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整个工作已转入第三个阶段,即普查资料汇总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因为,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反映国情国力的人口数据,单是登记了,还不等于拿到数据,不进行普查资料汇总,普查登记的各种情况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只有把各个项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得到数字指标,才能给各方面提供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兴办各项事业、研究人口发展状况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1982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的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已胜利完成了普查登记阶段。这次人口普查不仅规模大、项目多,而且第一次使用29台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其中8台由我国自行购置,21台由联合国资助)同时对普查资料进行空前规模的数据处理。除了直接参加普查登记的400万名普查员和100万名普查指导员外,为了进行普查资料的数据处理,还需投入10万名编码员,4千名数据录入员和近千名计算机软硬件工程技术人员。本文仅就人口普查资料如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电子计算机在人口普查方面的应用作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的四次人口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规定按户口所在地登记外,其他三次都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这对于防止重漏、准确地查清人口、反映人口规模、结构方面的基本国情,为决策与人口科学研究服务,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的新时期,不仅继续存在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的分离,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当地的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背离现象,这就限制了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改进人口普查对象,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世人瞩目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将在2000年进行。处于世纪之交的这次人口普查对于了解90年代以来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情况,研究并制定全国及各地区“十五”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长期规划,具有重大意义。建国后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今后人口普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继承以往普查成功的经验,无疑是搞好2000年人口普查的重要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处于世纪之交的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面临的形势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这次人口普查在普查的时间与空间、普查登…  相似文献   

15.
常住人口是指在一个固定地方经常居住的人口,这是个具有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的数量。这一数量是国家用来研究该地区人口发展变动情况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社会经济状况的主要依据。所以,我国的户口登记及每年的人口统计和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都是按常住人口的原则进行的。最近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在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下,又具体划分了六种类别,以县、市为空间范围,一年以上为时间范围,对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进行了普查登记。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公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也便于户口登记机关对户口进行严格管理,确切地进行人口统计。这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经常居住的实际人口,而且也可以准确地反映这些实际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 现根据1982年6月1日人口普查的结果,结合普查前各地整顿的户口资料,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登记和手工汇总阶段已于1982年10月胜利完成。经过手工汇总的人口普查主要教字已由国家统计局于1982年10月27日公布。经过事后抽样检查,证明普查登记工作达到了高质量的要求。为了认真总结这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经验,贯彻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于1982年12月11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一、人口普查和复查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从1979年11月开始准备,到1986年全部出齐普查报告书,前后大约要五、六年时间,而其中的普查登记和复查工作只占一个月(1982年7月)。这一个月,时间虽短,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性环节。我们知道,普查登记和复查工作是按照普查办法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在普查指导员的直接指导下,由普查员逐户、逐人、逐项填写登记表,然后进行严格的复查,使可能产生的错误在手工汇总以前,就地得到纠正。这些填写在登记表里的原始记录是数据整理的基础,是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在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为了更全面了解国情国力而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搞好这次调查,对于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搞好一次现代化的人口普查,一般国家都要准备四年,而我国这次普查,从做出决定到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只有二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两年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全面整顿了户口,进行了省、市(地)两级的人口普查试点,现正进行县(区)级试点。由于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对群众做调查核实和填报登记,这样一来,不少人就搞不清楚什么是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上,讨论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和人口普查表。现就人口普查项目的选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这次普查有哪些项目,为什么要普查这些项目,以及这次人口普查表的特点等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普查项目的选定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普查项目的选定是制订普查办法或普查方案的核心。在研究确定普查项目的时候,应考虑如下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