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小艳 《老年人》2011,(8):39-39
在长沙城区沿湘江风光带上,紧傍着浩浩湘江,矗立着一座巍峨古朴的高楼一杜甫江阁。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诗圣”杜甫就是病逝在湘江一艘破败的小船上。湘江曾为他哭泣,湘江将永远为他骄傲。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把湖南的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治理好湘江污染。”不久前,湖南省省长周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据悉,湖南将投入174亿元巨资来整治湘江污染,助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千里湘江碧水奔腾。  相似文献   

3.
湘江大败之后,毛泽东马上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的瞎指挥!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只是湘江惨败之后,损兵折将,虽然过了湘江,蒋介石军队尾追甚急,无暇顾得上开会。  相似文献   

4.
读了《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的《我改〈湘江秋钓〉》和《也改〈湘江秋钓〉》两文,感觉改得可以,但仍有不够妥当之处,现拟对“也改”再作一些修改。“也改”起句改“江畔”为“蓑笠”,认为“蓑笠”一词有古朴的韵味,我认为写诗要切合实际。现在已是21世纪,不是柳宗元那个时代了。柳宗元《江雪》一诗写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联,其中的“蓑笠翁”形象很鲜明,“蓑笠”一词用得好。而现在又有谁穿“蓑”戴“笠”去钓鱼的呢?就是在农村也极为少见。所以,可将“蓑笠”改为“草帽”,而把“相将”改为“轻装”。因为钓鱼有时…  相似文献   

5.
谈起去年我和老伴儿遭遇的一场车祸,不由又想起了53年前那次惊险的交通事故。那时,滏阳河里还有水.平乡县郭桥村东邢威公路南侧又宽又深的路沟里,呼啦呼啦的河水向东流去。当时,我们乘坐的“县委书记的专车”只有前边两个门,若是翻到水里,或许大家都要丧命。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读到了贵刊登载的肖自强和李传补两位也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忍不住提起笔,斗胆做个探讨。两位的改诗都有一定的道理,若能彼此综合,就更完美了。第一句:湘畔持竿钓晚秋肖改“湘”为“江”,是可取的,既已点题,那么“江畔”比“湘畔”就更符合语言规范,“垂竿”比“持竿”也更为贴切。此句率意平直,亲切而又简单明了,让读者很快就能进入秋钓的情趣中去。而李改“湘江持竿”为“蓑笠相将”,窃以为今人写古诗词,最好是能熔现实生活入情入景,过分雕琢古意,倒显得做作。第二句:麓山云树入吟眸肖改“吟眸”为“…  相似文献   

7.
吴东威 《老年世界》2013,(10):41-41
历史上以文取士的“八股文”“台阁体”“馆阁体”,束缚了多少文人书家的个性,那种千人一面,一个模式的书作哪还有什么“雅”性艺术可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文征明、徐渭、王铎、郑板桥等人为代表的书风冲出桎梏,一扫沉寂的局面,给书坛上带来了一股清爽之气,恰似一粒石子抛进湖面,漾起了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8.
橙黄桔绿时     
橙黄桔绿时李羽立“枫叶如丹照嫩寒”的时候,恰遇雨后初晴,与几位朋友相伴来到桔子洲头。沿着杨柳岸看湘江北去,坐在石阶上望浪遏飞舟,确是心旷神恰,宠辱皆忘。洲上大片桔林,更是引人入胜:桔树围拥着回廊,回廊护卫着桔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有一种“庭院深深深...  相似文献   

9.
赵海燕 《老年人》2013,(9):42-42
南宋淳熙七年(1180),长沙。夜未央,湘江北去,涛声拍岸。时任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与诗友泛舟江上,但闻琵琶琮琮。词人感慨万端之际,咏出一阕《贺新郎》,其中有句:“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愁为倩,么弦诉。”  相似文献   

10.
万长青 《老年人》2009,(8):24-24
家住长沙市河西的老市民,习惯称到湘江东岸为“过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湘江从南向北贯穿长沙城,过去河西市民到河东乘车或购物,必须乘船过河,费尽周折。我在长沙市河西工作居住了近六十年,如今每每到河东办事,仍然使用着“过河”这一口头语,和我年纪相仿的人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1.
最近改诗,发现《湘江秋钓》这首诗较有特色。原稿为:“久立持竿钓晚秋,麓山云树入吟眸。乃翁不计鱼多少,聊遣闲情到白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深秋季节作者在湘江边垂钓的事。诗有形象,有意境,守律也严。但我觉得有几个字词若调换一下位置,末一句换一种说法,或许能创造出更融洽、更高远的意境来。元代诗人范椁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深。”绝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律诗的篇幅很小,绝句尤其如此,仅有4句,因此…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去阆中考察,对古城建设的和谐颇有顿悟和感触。古城选址注重传统理论,北倚蟠龙山,东凭梁山、七家山,南对锦屏山,西枕西山,嘉陵江自西向南绕东流,成“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之势。古城在山水的依偎中,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宫     
《老年人》2002,(8)
第六感觉人们把第六感觉视为极神秘的对未来的预感。其实它并不神秘,而是机体感觉,即内脏感觉。它是有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过程使内感受器(肠、胃等)受到刺激时而产生的感觉。例如口渴、饥饿等感觉,不是通过眼、耳、鼻、舌、肤而感知的,而是通过那些看不见的感官感知的。(杨妙)何谓“三湘四水”人们喜欢用“三湘四水”来指称湖南。“四水”是指湖南境内的四条主要水系,即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河。关于“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至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  相似文献   

14.
关向东  姚玲 《老年人》2009,(4):16-17
“哗啦啦的黄河水哟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黑龙江的农民歌手马广福,以他高亢嘹亮的歌声吸引了亿万电视观众。有人说,老马在舞台上的出色表演,为中国农民争了光。  相似文献   

15.
彭国梁 《老年人》2009,(3):30-31
今年春节前夕,我在湘江边的“诺亚方舟”号游轮上,又听到了久违的被誉为“行吟诗人”的彭浩荡的朗诵——《桃花源》:“果然,若笼中飞出之鸟/陶渊明看罢南山的白云/又拈来三百余颗方块字/随手铺成/一条通幽的小径……”,一时,竟忘记了词,他迟疑了一下,说:“我从头再来。”  相似文献   

16.
戴铁珊 《老年人》2003,(3):20-21
一天,我去湖南文史研究馆办事,见相熟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动身外出办事,随口便问有何公干,他们告诉我:“去看望参事黄鹤老先生,他做白内障手术刚出院。”提起黄鹤老先生,10年前我在屈原农场他的家里采访过他,彼此相谈甚深。此后,虽说无缘再拜见这位历史老人,但对他的情况我还是很关心的。听说他100岁时眼睛患白内障,做了5年多的盲人,而今又复明了,这真是盛世之喜啊!逢喜当贺,我决定跟着文史馆的同志一起去拜会黄鹤先生,向他当面表达我的祝愿之情。黄鹤先生从医院出来后,下榻在长沙湘江宾馆歇息。我们见到黄鹤老先生时,他正坐…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因黄河而得名,因筑坝而建市。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把阻隔洪水的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滔滔黄河向东流去,三门峡由此闻名天下。1957年,新中国在三门峡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撤销陕州专区的同时成立省管三门峡市。三门峡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华夏的古老文明,中原的今朝胜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壮丽河山,在这里巧妙地结合与展现。乘船游览在碧波荡漾的黄河之中,既可观赏“黄河落天走东海”的磅礴  相似文献   

18.
湖南,在中国的历史上被誉为“芙蓉国”,它北枕长江,南邻广东,地处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通南北,故简称“湘”。湘江之畔,鱼米之洲,湖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在潇湘大地的浸润中,湖南女人成就了魅力非凡的个性。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使整个中国都知道了湘妹子天生不怕辣。  相似文献   

19.
浯溪神“寿”浯溪位于湖南祁阳县城南2000米的湘江不含特殊意义;护碑中央靠上面的一横,上头和下头以及“MM”,都是按阴符例语写的,同样无特殊意蕴。主要学问在正中和两边。有关专家指出正中的那个一辈自”,是一·个特‘1组合的“闯”字,由“门吞马”三个字组...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余辉,胡燕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精心布置了湘江封锁线,妄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由于领导者指挥的错误,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终于突破了敌人封锁线,胜利渡过湘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