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1-6
自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开始而沿用至今的传统供求均衡理论,建立在对市场供求规律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模型与市场实践大相径庭。本文试图找到谬误之所在,并完成从“虚拟均衡”模型到“真实均衡”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修丕师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0,65
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的前进提供润滑剂和原动力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原因、潜在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民间借贷资金供求均衡和资本市场风险收益关系着手,试图寻找影响民间借贷风险的各个因素,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均衡水平发生移动,从而有效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总量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3.
莫志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6-22
运用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供求均衡原理分析了中国的房价问题。表明中国的高房价现象是价格规律在房地产这个由于刚性的制度条件所决定的市场上的反映——当需求增加不能引致供给量的相应增加时,价格就成为唯一能释放这种压力的渠道;就像计划经济注定了是短缺经济,指责其中的某些主体需要为普遍的短缺局面负责是没有道理的一样,面对高房价,类似的指责同样也是站不住的,且这样做只会导致把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上。 相似文献
4.
冯之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6-43
在当下中国,“大调解”机制的建构呈现出高歌猛进之态势;而其中的行政调解制度供求却处于失衡状态。既有的行政调解理论研究滞后,无助于改变这一现状。“制度供求均衡”在行政调解制度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实现制度供给对制度需求的有效回应,并最终迭致制度供求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供求失衡是指金融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金融供给大于金融需求或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中国农村金融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垄断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调节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主要措施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允许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的秩序框架内运作,政府转换职能。 相似文献
6.
王琴梅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16-20
信用作为一种资源、一种商品,它也有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信用的需求来自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其数量多少取决于交易半径的大小;信用的供给由守信或失信的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比较决定。在我国转型期,随着市场交易半径的日益扩大,对信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目前信用供给短缺的根源,在于转型期传统身份信用向现代契约信用替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使得守信的成本大于收益。增加现代信用供给,重点是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维护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信息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赵丽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3-15
本文先从风险投资的含义入手 ,讨论了影响风险投资供给和需求的因素 ,并且用曲线图的形式分析了风险投资的供求均衡 ,旨在促进风险投资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夏雅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83-87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思想的扩展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从物质生产劳动适度扩展到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把创造价值的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三是把创造价值的要素从劳动要素扩展到非劳动要素。 相似文献
9.
许兴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45-49
劳动价值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都是首先用来说明私有财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前的思想家并非没有看到劳动在使用价值和财富形成中的作用。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历史上劳动人民伦理道德中的价值观,存在相通之处。在近代,启蒙学者最先从理论上把财产权利的起源归结于劳动。把完全凭个人劳动占有的财产以外的财产看做社会公有的,这并非仅是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并不是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待的“公平”和“正义”,而是要根除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分野在于是否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主张把他们的劳动价值论直接应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却并非没有留下研究的余地。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开展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树枝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通过对价值、价格及供求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说明价格木质上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供求的基础,供求是价值的人格化──经济人在市场上的表现。同时指出在西方经济学大量传入中国的当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经济学大厦的牢固基石。 相似文献
11.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还要看到生产劳动借以进行的特殊社会的、历史产生的经济制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明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5-52
经济学基本理论层面的所谓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对立是一种误解,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供求价值论。而且在马克思经济学里,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格论是统一的。廓清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格论的统一,既是认识马克思经济学解析市场机制之理论价值的重要前提,也是理解资源最优配置标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14.
李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0-42
要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应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科学的态度,善于处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中的若干关系,还要科学地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东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Z1):15-18
时代的变迁要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今时代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迫切性,并对当代生产劳动的含义和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刘解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40-43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流通中的大部分劳动都只是价值实现的条件 ,而不是创造价值本身的劳动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凡是配置资源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而流通劳动在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流通劳动价值观 ,即流通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甚至是比生产劳动更为重要而有效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 ,重视流通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创造价值的功能 ,是我们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创造价值和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朱桐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8-3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时代变化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认识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应该进行理论创新 :拓宽视野 ,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智力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炳光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1):17-21
现今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已从体力劳动为主要形式逐渐转变到以智力劳动为主要形式,劳动价值论升华为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按智力劳动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以智力劳动为基点,这样才能解决新时代出现的许多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奇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40-41
辩析知识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需要确认一个前提:商品的价值是指隐藏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共同物。在此前提下,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不能被否定,而且能够揭示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本来面目:即知识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是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能否以物化或非物化形式转移到物质产品价值中,取决于是否具备与资本交换的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产品生产的条件,所以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劳动的生产化理应受到重视。同时知识、技术对物质产品生产者的排挤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20.
劳动创造价值 ,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 ,是马克思主义历来所坚持的观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