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与族群存在交互关系,族群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需要仪式来强化,仪式的展演和传承需要族群成员的共同参与,为仪式符号赋予特定的含义,否则仪式就失去了储存文化传统的功能。富川平地瑶古老的“踏祖公”仪式与富川平地瑶族群存在深刻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富川平地瑶族群通过“踏祖公”仪式祭祀祖先和展演族群艰难的迁徙历史,使平地瑶间的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族群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祭祀仪式,在仪式过程中用“踏九州”“盘王出游”等为“踏祖公”仪式赋予特定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刘亮 《山西老年》2012,(1):18-18
如今,“中国达人秀”之类的节目在电视荧屏上火得一塌糊涂。现在的“达人”通常是指经过多年锤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恋爱达人、音乐达人、英语达人等词条也应运而生。其实,古时候的“达人”并非此意。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北的政局演变与族群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川西北宗教信仰领域。明代川西北宗教格局的主要特点是“道教”与“僧教”的并存与交融。汉文文献记载的“道教”与苯教关系密切,有别于“僧教”,两者的差异性在不同“族姓”的族群与政治纷争中被有意突显出来。宗教信仰虽然具有跨“族姓”的影响力,却并不是大小“族姓”区分的真正依据。  相似文献   

5.
族群遗产对于该族群而言绝非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存留下来的遗留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遗产承载了族群内部成员的情感依托、知识与信仰,由此促成了族群成员对于本族群的认同,而这一认同也成为族群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然而,今天在“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的申报热潮中,族群遗产不可避免地在国家与世界层面被动员与调动,由此引发了以“遗产”为中介,族群同国家与世界两股力量的遭遇与碰撞。针对这类问题,文章特别强调了族群遗产向“家园遗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摘要]论文首先从古夷族群的历史渊源着手,阐明在史前时期曾经存在过庞大的古夷系统和古夷族群。文中运用汉、彝古文献等资料诠释了“伏羲”、“炎帝”、“黄帝”及其玄孙“大禹”都属古夷族群里的名人而非神话传说人物。同时还阐述了古代无论是“六夷、七羌、九氐”还是其他部落他们都是从古夷族群中发展分支的,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渊源关系,目前还不能简单地界定谁是谁的后裔问题。接着,用对比法就彝羌两民族在语言学、羊密码、服饰、习俗、乐器、宗教图画等七个方面的相近之处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于“民族”、“族群”的理解和研究。主要流行着“客观文化特征”派和“主观认同”派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式。但“民族”、“族群”的概念有些类似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类,是把一个连续谱作一种主观的切割,尤其是在中国或亚洲东半部的广大区域和悠久历史中,族群的认同与分辨极为复杂,确实很难用单一分类的观念就可以说明清楚。王明珂先生以羌族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所超越的有力的解释架构。  相似文献   

8.
“四大族群”概念是“台独”势力人为操弄的产物,其构建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政治认同上,支持两岸统一的,外省族群比例最高,其次为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再次之,闽南族群则最低;支持“台独”的,闽南族群比例最高,其次为原住民族群,客家族群再次之,外省族群则最低。在身份认同上,拥有“中国人认同”的,外省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人,闽南族群比例最低;拥有“台湾人认同”的,闽南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族群,外省籍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9.
由北方民族大学(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丁明俊编审撰著的《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2006年8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作者2003年申报并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全书共8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阿拉善草原的蒙古族穆斯林;第三章,托茂人族源与族群关系;第四章,“卡力岗现象”及其分析;第五章,云南“藏回”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第六章,“帕西傣”的伊斯兰文化与族群关系;第七章,邓川坝子“白回”族群的人类学考察;第八章,云南省新平县“彝回”调查。全书图文并茂,配有插图100余幅。  相似文献   

10.
“族群边界”理论认为造成族群的是“边界”,它产生于族群互动的过程,是族群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并以此区分不同人群。以侏人为例,他们通过对祖先记忆的诠释而形成边界,实现族群认同。“边界论”立足于主位视角,重视动态过程,与“客观特征论”用客观特征来判断族群身份的静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1.
九月 《北京纪事》2010,(4):51-55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下帷幕,“节能减排”引起地球人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并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升温,就在“低碳”主题迅速风靡全球的今天,“低碳”作为一种新潮环保的生活模式正悄然影响着都市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他15岁开始学习模型制造。作为东风第一代创业者,袁正国目睹了东风汽车的迅猛发展,在61年“制模”生涯中,先后设计制造了20多台大小车模。如今,已经退休的袁正国仍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3.
王敏文 《社区》2013,(33):54-54
近来,我和妻子没少看“来了”题材的电视剧。那天晚上,当我们讨论起《婆婆来了》和《丈母娘来了》哪个更精彩时,妻子冒出了一句:“其实,哪个也没有《公公来了》精彩!”  相似文献   

14.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 ,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的做法。 2 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 ,也应当借鉴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教训 ,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 ,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 ,逐步淡化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生的四大礼俗及其相关的服饰民俗活动,体现着一个族群的共同愿望,成为联结人类群体观念的合理方式,任何一个族群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在其生命历程的每一个关节点上,无论是新生还是成年,婚配还是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有相应的“改头换面”或“改装易服”以及某种特殊的服饰,来作为社会承纳其进入族群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6.
明代赣南的社会动乱与闽粤移民的族群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闽粤流民、流寇在向赣南流移、落居的过程中,因其“无籍之民”的社会政治处境和“化外蛮夷”的族群背景,与当地土著发生了剧烈的族群矛盾和社会冲突,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其结果是对当地里甲体制和社会生活、生产秩序产生重大冲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民族要素的相对性与当代族群关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杜会整体入手,从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剖析和研究族群关系;同时,从构成民族的各种要素入手,对其属性及其变量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这些要素所呈现出的相对性,对族群关系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文章指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是与地区之间,族群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化、个性化并行的,这给当代族群关系注入了新的意义。民族属性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相对性特征,从而冲击着传统的族群关系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矛盾性和相对性成为当代族群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特点,当代族群关系也大体可划分为民族联合、民族分化两大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8.
汤雅洪 《金陵瞭望》2010,(21):64-64
近日,在南京“总统府”内从事金陵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创意达人浦效信为喜迎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为向世界各地游人展现南京历史文化,发挥奇思妙想,巧创意富有文化内涵的“世博纪念扇”。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一词在近代中国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语义有种种解读。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虽然一统中国“民族”一词语义40年,但在中西语义的对接中不断地受到批判,从挑战发展到解构。20世纪90年代之后,“族群”一词传入并强烈冲击着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社会。“民族”一词的中西语义对接的争论,将从“族群”一词语义的争论中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在在 《北京纪事》2010,(5):63-65
陈曼的作品,犀利炫目,有时美得让人窒息。对视觉与时尚的独到把握,会让人对陈曼产生幻想,以为她会是苛刻乖僻的“时尚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