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谦 《社区》2014,(21):1-1
帕提·沃德米尔是英国《金融时报》驻上海记者。他写了很多关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章,从消费方式、餐饮偏好,到学习态度、家庭观念……中国社会的点点滴滴都是他关注的内容。最近他谈到了中国的社区居委会,文章刊登在6月20日的《金融时报》上,题目叫《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居委会》。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后,近几年隐喻在经济类篇章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以"economy"一词为例,用英国本土出版的两本报刊杂志《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中的语料支撑,研究了人类概念隐喻在报刊英语经济类篇章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老友》2015,(4):27
英国《金融时报》3月17日爆出新闻称,继英国之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3个欧洲大国决定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这一消息立即激起全球媒体的热烈讨论。现在这个被冠以“亚洲”名称的银行似乎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首次由中国主导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的发端。一些西方媒体大谈这一时刻对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而中国国内则有不少人担心中国在亚投行的影响力或因欧洲大国的加  相似文献   

4.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载文介绍了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认为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必须履行各项承诺,必须进行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而以往的成功经验足以表明,中国完全有可能在今后五年内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2月20日一篇题为《想象下一个乌托邦》的文章,介绍了一批知名科学家展望各个领域在今后50年的发展。文章说,中国航天员登月行走;在一次金融震荡后,世界分化成多个货币集团;甚至连机器人也拥有了选举  相似文献   

6.
常如宽 《市民》2006,(6):8-8
中国能在未来几十年里维持经济增长率吗?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日前撰文指出,中国可能该超越“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了。  相似文献   

7.
张静 《百姓生活》2014,(3):54-55
2012年5月发行的中国新版护照印制的地图,划出了中国在南海、藏南等区域的主权范围。“护照:中国宣示主权的新方式。”2012年11月2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以此为题报道了中国新版护照的新闻。一本小小的护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英国人以新教民族自居,并且以此作为观念驱动力从天主教世界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在此过程中,英国人仿效旧约叙事,构建了"大不列颠是新教徒的以色列"这一民族宗教神话。德裔英籍作曲家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大多反映了英国人的这种心态,其中又以《以色列人在埃及》《底波拉》和《犹大·马加比》三剧最具代表性。《以》剧聚焦于岛国地缘政治对民族神话的塑造;《底》剧隐喻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犹》剧则描绘了新教王权法统背后的民族心理。亨德尔的清唱剧不仅是英国民族宗教意识的产物,而且也强化了这种意识,对英国民族性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短新闻一组     
《华人时刊》2012,(Z1):5
国有的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正在商谈购买巴里克黄金在伦敦上市的非洲巴里克黄金中所持的股份。此举可能导致一场全面收购,凸显出中国矿产企业对收购国际资产的巨大兴趣。——英国《金融时报》8月17日刊文聚焦中国矿产企业跨国收购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6,(3):91-91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伦敦经济发展署(LDA)计划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试图吸引亚洲各主要增长经济体更多的投资和游客。 去年,伦敦金融城当局(Cotpotation of London)和英国工业联合会(CBI)雇主组织在中国建立了立足点,以改善商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共关系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差不多30年,公共外交与公共关系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某些方面是趋同的。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全世界为之瞩目。但是,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和实际的中国差异很大。近期,西方主要报纸关于中国的评论题目有很多,比如德国《世界报》的题目是:“中国即将崩溃”;《纽约时报》跟它相反:“中国前景光明”;《华尔街日报》的题目是:“中国将拖垮世界?”英国《金融时报》则是:“为何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可见,世界舆论对中国的评价有的偏向消极,但也有积极的,看法十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毛姆是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在中国屏风上》是他的一部有名的描写中国之行的著作。本文通过仔细分析这部著作中的"中国形象",认为《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只是作为一种"他者"的投射,里面传达的是英国人自身的观念、价值和审美倾向,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并且从政治、经济以及毛姆个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英国《金融时报》作者预测2005年将在政治、经济、科学、体育和世界事务等领域发生的事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这次回中国探亲一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先是感冒,接着高烧,最后是上吐下泻,光是卧床不起、昼夜昏睡就有三天。大概因为我在西方生活太久了,到了对中国的病菌完全丧失免疫力、不堪一击的地步。回到英国后,《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对我这次“发烧之旅”少不了一番安  相似文献   

15.
一个过时政权最后的日子是在世时的最好时光。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时代驻莫斯科的一名外国记者,每一天都令你激动。你的主编将发表几乎一切东西,对事件的报道密集而迅速。《金融时报》的劳埃德(J.Lloyd)在英国政界已经建立了声誉,因为他对1983~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起起落落具  相似文献   

16.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教授布里特坦于1973年首次出版、并在1987—1988年作了重大修改的著作,包括两个序言  相似文献   

17.
报业街 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坐落着一条与河滨路相连接的报业街。英国20多家主要的报社设在这条街道上,其中有《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和《金融时报》等。每天的午夜时分,便会出现一派繁忙景象,大小货车来往穿梭,从报社的印  相似文献   

18.
名博 《今日南国》2013,(9):59-59
点外卖不是一件特别的事,但如果点外卖的地点是在火车上就不一样了。英国当地时间8月11日,英国女子露西·梅塞森乘坐火车时突然觉得肚子饿,她没有准备零食,于是就拨打了外卖电话,让快餐店在火车中途靠站时给她送外卖。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吏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即所谓"求新声于异邦".不过,这类英国文学史基本上是英美同类著作的编译或者说"复制",而且都很简略.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同样和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全民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即"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系统性强"却有着致命缺点.于是,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问题即"中国模式"问题便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应该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出发,以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审视和解读英国文学的发展,述写英国文学的历史变迁,使之既符合英国文学的原有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方面,王佐良先生等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无疑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20.
声音     
——资金黑洞说明,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幻象,而是现实危险。7月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一次论坛上,知名经济学者吴敬琏对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提出预警。——“为何一群中国人出外吃饭,人人总是像打架一样争着付款”这是美国经济学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邹至庄教授在《认识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人对於非正式规则的经济关系的投资”的解释,邹教授认为儒家伦理对於中国的市场运作和社会运作影响很大。邹教授以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作为引子写道:“中国已被视为世界上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及政治影响力的国家。但是,外界对她普遍缺乏充分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