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煌 《中华魂》2021,(3):12-14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指导,强调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基础上 ,从国际分工角度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进而提出广泛宣传、转变观念 ;积极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在国内尽快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竞争机制 ;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国际分工 ;利用国际经济合作 ,扬长避短参与分工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发现,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并且,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人均GNI达到3000-4000美元时,形成了以国内消费为主导并且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对平衡的经济增长格局.中国从2002年开始,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明显失衡,具有明显的投资和出口导向特征,导致外贸依存度过高、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国内消费主导型转变,以形成平衡的经济增长动力格局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视角分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世界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或体系。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从欧洲中心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格局仍处在形成之中,其基本架构是“一超多强”,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其主要特点是“一超”与“多强”并存、世界总体缓和与区域动荡并存、反霸反恐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崛起是新的世界格局下未来中国的角色定位,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70年以来,费孝通就中国社会陆续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多元一体"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种主要理论全都显得有些过时了,都需要向前推进,以便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大转型要求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总结中国经验、讲出中国理论。然而,面对理论创新的不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亟需形成新的学术理论或者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从"多元一体"到和"一国多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中。  相似文献   

8.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热议问题.研究认为:(1)中美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到"四重困境"即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2)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决定着更需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真正互促式发展;国内一些产品无效供给、另一些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决定着疫情下我国需要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产品供给.(3)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以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4)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支持中心城市辐射、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等)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热议问题.研究认为:(1)中美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到"四重困境"即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2)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决定着更需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真正互促式发展;国内一些产品无效供给、另一些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决定着疫情下我国需要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产品供给.(3)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以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4)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支持中心城市辐射、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等)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员工持股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获得广泛发展 ,从国外到国内来看 ,从员工持股到经营者持股分析 ,经营者持股使经营者行为规范 ,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企业家文化的建设。经营者持股制度的运行要有合格的管理者、合理设计出持股制度及加强对经营者监督约束 ,从而培养企业家财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中国"放弃保八"的提出背景及中国的三次转型入手,基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倒逼机制、GDP悖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及经济社会失衡形成的倒逼机制三个维度,探究"放弃保八"的深层原因。提出中国"放弃保八"后,重点要着力破解发展战略转变、城乡差距过大、创新后劲乏力、制度匹配欠缺、人口劳动力约束等难题,积极寻求"七时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利于巩固内循环的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变革突破,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条件变化、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逻辑与理论逻辑而提出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路径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目前长三角区域面临要素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产业链自主可...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城市外语能力已成为一个城市包容度、文明度与开放度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城市软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城市外语能力建设,必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认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要着力分析吉安城市外语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困境,进而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通过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企业.为此,可以采取...  相似文献   

17.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不同治理主体基于共同的治理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社会治理结构。主体共建、多元共治和全民共享是其核心要义和精髓。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具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中,借鉴人类社会先进治理思想而进行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从单一政府管理到多元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新时代社会治理诉求的新变化新要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需从价值、主体、关系、制度以及方法论等多个维度同步开展。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危机后,国际能源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经过剧烈的动荡调整后,传统能源市场进入短期平衡。全球能源市场中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石油天然气市场仍将出现短期波动,甚至频繁的剧烈震荡。以美国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与“欧佩克+”的产能联盟可能在短期内围绕俄罗斯能源撤退后留下的市场份额展开竞争。但是从趋势来看,新能源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全球能源市场的博弈将从传统油气领域不断拓展到新能源以及与新能源密切相关的产业和矿产领域。全球能源格局也将随之发生重大调整。面对未来可能形成的全球能源新格局,我国不仅要防范传统能源市场的安全风险,发挥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作用,推动全球能源市场尽早形成新的平衡,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安全稳定,更要专注国内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形成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但多极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制约着美国试图建立单极霸权的图谋.世界新秩序从提出到现在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多极化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力量基础.均势理论中的合理内核能为多极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撑,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多极化的厚重基地.在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时代,我们应该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从而实现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各高校基本上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延揽生源,随着政权的变更,国家教育指导方针的转变,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等原因,统一招生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流。1949至1951年,由国家主导,顺利进行了统一招生的实验。1952至1954年,高等教育实施全国统一招生的格局开始形成。同时,对实行自主招生还是统一招生,从政策探讨到实践举措,持续出现了不同的争论。1958年失败的变革之后,统一招生的格局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