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牧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48-53
侗族河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河歌简要介绍的文献虽多但并没对河歌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近几年对河歌的研究涉及到起源问题、河歌结构、河歌功用、河歌艺术节以及河歌与京族情歌进行比较等方面,但研究还需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努力。对研究河歌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点评,揭示河歌的本质规定性,指出河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河歌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64-67
南部侗族民间音乐 ,曲调丰富且种类齐全 ,有歌舞、曲艺、戏曲等各大音乐种类。其中 ,民间支声复调音乐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将对南部传统音乐的类型、特点加以比较、说明和分析 ,力图展示其全貌 ,为侗族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2)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旨在研究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傅安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4)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定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37-40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着重介绍侗族大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2003年黎平县政府开展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工作,未获得成功;2005年开展侗族大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下步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到了“通行证”;2008年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集了侗文化专家到贵阳制作申报所需文本,贵州省电视台完成了影像的制作。文本与影像资料将于2008年9月25日上交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并报送到联合国初审合格。同时,阐释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以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7.
吴定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11-16
侗族大歌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才能生存,现在她的土壤状况怎么样?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借助土壤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土壤同生态环境与赖以生存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侗族大歌的生存,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持悲观态度。但是,也不能太过乐观。 相似文献
8.
侗族文献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俊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195-197
深藏于民间的侗族文献资料,是侗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抢救发掘。本文就侗族文献的界定、价值、收集范围、收集的具体作法及其开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华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6):97-99
文章着重介绍了一些有关曲艺的历史渊源、音乐表现形式、唱腔结构等基本知识,并对各民族特有的说唱音乐风格加以说明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YAO Li-jua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贵州侗族地区的城镇各具姿态,特色鲜明。历代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的施治过程促动了侗族城镇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建设家乡,使家乡改变面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吴培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46-49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50-53
侗戏是在侗族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色,承载了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阐述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传承与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 相似文献
13.
潘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2):91-95
对曲艺艺术特别是四明南词在宁波的悠久历史进行了溯源,列数了宁波曲艺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宁波曲艺艺术传承无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对曲艺艺术的冲击,同时传统曲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再加上普通话的普及等,造成观众流失。提出了宁波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措施:可以旧瓶装新酒,新人新形式;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曲艺品;要寻求合作支持,曲艺要与旅游、传媒、图书出版、企业、学校联姻,共谋曲艺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4.
“款词文化超稳定性”的成因直接受侗族家族制度、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语言特殊性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文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57-159
侗族大歌虽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可从侗族大歌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手机彩铃等现代手段以及比赛方式等来宣传、推广、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进而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85-188
原生态音乐及其原生态演唱挺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虽然仅参与两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可充分展示了众多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丰厚的底蕴。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是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让人们对原生态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引发对原生态民歌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笔者认为,继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歌,理当完好的保留其朴素、浓郁的神韵遗风,绝不可以主观因素或某一目的扬长避短加以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魂,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龙耀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1-5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传承等,认为侗族大歌成功申遗后所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令人焦虑,保护与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郎雅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41-45
歌师作为说唱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叙事人的权威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主导着整个故事和情节,同时还扮演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在他们之间转换;再次作为旁观者,对人物和故事做了评价;另外还充当故事与听者之间的中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口传文本进行整理编辑和文化整合。歌师叙事者身份的多样性体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