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儒侠互补     
儒侠互补,首先,它只体现在部分士大夫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品性上,特别是在儒道释思想无法应付外在的强大挑战时,这些士大夫的侠气质就会被大大地激扬出来。其次,它表现为上层雅文化与下层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从而构成了总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再其次,这种互补并不集中显示在系统的思想观念上,而更多地表现在文艺中,凝聚在文学中的“侠”形象上。  相似文献   

2.
“儒侠”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侠士两类人。在宋代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及至明清,这一指代新意和人格气质得到了文人的广泛关注且被官方青睐,逐渐成为了读书人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之一,之后又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中成为民族自强的理想化人格憧憬。与此同时,“儒侠”这种人格风尚也反映在叙事文学中,在小说中涌现出了一批儒侠形象,尤其在新派武侠文学的影响下,其精神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最终汇聚成广义、狭义两种概念。“侠儒”虽然最初被用来区别于“儒侠”,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儒侠”的变体使用,两者都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  相似文献   

3.
儒侠比较论     
儒家文化和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比较儒侠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在"圣""勇""义""知""仁"等方面"儒侠互通",而在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道德与审美等方面"儒侠有别",而两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冲撞和融合,导致"儒的侠化""侠的儒化",为设计新的理想人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自佛、道二教盛行,士大夫出入道、释,"周流三教"即成为潮流.唐代文人的观念与行为中,儒、释、道三者更进一步被"统合",给当时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唐王朝崇佛重道,把它们纳入到统治体制之中,使之成为辅助皇权进行"教化"的力量;佛、道二教伦理上更向儒家传统靠拢,从而使以儒术立身的士大夫阶层可以融通无疑地加以接受.这对于开阔唐代文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丰富其创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人忧国忧民思想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质。政治清明的盛唐 ,文人积极用世 ,兼济天下 ,展示出昂扬的精神风貌 ;中唐则朝纲不振 ,国势趋衰 ,文人的作品多表现为对权贵的鞭挞以及对民瘼的同情 ;到了晚唐吟唱的则是一曲曲挽悼的哀歌。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兼备 ,因而产生出历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人反叛朝廷表现为在外敌入侵之际举城应敌,全身邀赏;在动乱中投靠叛军,接受伪官;为其他反唐势力充当谋主,对抗朝廷。其中有失节的贰臣,也有叛臣。多数人是由于过高的政治诉求未得到满足而积恨君主公卿,最终叛附唐朝的敌对势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唐人不崇名教,"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英子 《南都学坛》2006,26(2):61-66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相似文献   

8.
旅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与唐代科举取士、自由开放思想、经济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唐代文人积极上进的入世情怀密切相关的.唐代文人不论是壮游、隐游还是宦游,都充分展示着他们心系社稷、自由豪放、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讴歌自然、以游抒志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创作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唐代游侠诗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游侠大量聚集于都城长安,这体现了长安都城文化对侠文化的包容;二是游侠与边塞战争的结合,这表现了侠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互补与回归;这些特点均体现了侠文化在唐代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唐一代,文人入幕蔚然成风.他们或凭口舌之利,积极奔走,为幕主摇旗呐喊;或以满腹经纶,文韬武略,为幕主献计献策;或弃笔从戎,投身沙场,为幕主尽忠尽力.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其独特的身份针砭时弊,为民请命,对唐代的政治、军事等产生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文人的交游活动目的主要是为结识某一个人,而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干谒、行卷,以及为扩大人际关系、结识名人、提高名声而参与的各种唱和、宴会活动等.这些交游活动在中晚唐尤其盛行,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丰富诗歌内容、改变创作风格、推动文学群体或文学流派形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忧国忧民的时代精英们把目光共同投向了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游侠身上,章太炎力图从自己的文化底蕴中找出游侠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选择了儒与侠并举可以达到躬行与力为的有效结合,以促使革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具有行侠主题的诗歌与小说中,侠者立功之后的隐身江湖和由隐身江湖所带来的侠者的名士化倾向,自然与当时唐人所信奉的神仙道教思想有关,但同时也使得侠者更容易为文明社会所接纳,成为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15.
莲作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随着佛教东传,莲的宗教意蕴产生了。禅宗诞生之后,莲亦沾染上禅宗的色彩。饱受禅佛思想沾溉的唐代文人,在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借助诗性智慧,使莲参与审美创造,最终形成了莲象征净洁无染的本心、建构诗意栖居的乐土、疏淡自然诗境的因子等美学特色。其中疏淡自然的诗境是净洁无染的本心和诗意栖居乐土的升华,三者之间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唐代文人在对莲的审美观照中将禅思与诗情融为一体,发展和丰富了莲意象的内蕴,为唐诗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人反叛朝廷表现为在外敌入侵之际举城应敌,全身邀赏;在动乱中投靠叛军,接受伪官;为其他反唐势力充当谋主,对抗朝廷。其中有失节的贰臣,也有叛臣。多数人是由于过高的政治诉求未得到满足而积恨君主公卿,最终叛附唐朝的敌对势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唐人不崇名教,“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唐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具有打破贵族世袭,任用贤才,唯德是用的观念,成为文人入仕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给唐代整个文人阶层参与政治的方式、程度及其对文人自身命运带来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唐代文人入仕的其他途径还有荐举、征辟、入幕等,当然,也有门荫入仕的文人。  相似文献   

18.
魏冰 《南都学坛》2009,29(4):63-64
唐代民歌分为山歌和小曲,因形式自由,节奏活泼,新鲜而富有生气,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极大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形成了唐代歌曲艺术的高度繁荣,也为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盛世唐朝是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朝代,盛唐诗歌是中国文化无可企及的高峰。盛唐诗人以包容并蓄的文化涵养,壮志酬国的用世热诚,普济苍生的人道情怀,不拘一格的个性风采挥奏出盛唐诗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恢弘豪迈的文化气度,虽已遥远而不绝如缕。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拾文化自信,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借鉴和精神血脉。  相似文献   

20.
侠文化初论     
本文从中国古代侠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出发,从思想渊源上证明侠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文化既正面冲突,又反面补充,共同完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庙堂与江湖奇特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