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1960年中国儿童文学界对陈伯吹"童心论"的批判风潮以及此后"童心论"被直接视作陈伯吹理论贡献的情形,采用文本细读及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童心论"一直以来的理论形态进行探讨,得出"童心论"实际是不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童心以及儿童文学或深或浅的认识与理解的汇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陈伯吹先生兼具作家、翻译家、学者、编辑等多重职业身份,他漫长的职业生涯所辐射的历史内容及其意味是格外丰富,也格外厚重的。陈伯吹及其一生的儿童文学活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鲜活而典型的历史标本。通过对这一标本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会在相当程度上触碰到一段历史的真实脉动,发现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艺术进程中隐藏着的丰富奥秘。王宜清的新著《陈伯吹论》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怀有的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学术理性。  相似文献   

3.
陈伯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和儿童文学理论家。他因为从事儿童教育而爱上了儿童文学;又因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推动和丰富了他的儿童教育实践和理论。所以,他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教育观始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从事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事业的良好条件和素质,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正因为如此,他在这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更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著名儿童文学史家蒋风教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讲话》、《儿童文学概论》等论著,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等,累计出版著作三十余种。最近,他又出版了《儿童文学史论》(希望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这是作者从事中外儿童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一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在“五四”以前已相当密切。远在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我国就出版了第一种伊索寓言的中译本《况义》。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新学的传入与“开发民智”的急需,我国文坛译风大开,出现了“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前夕,各种译本多达一千余种,包括英、法、俄、德、日、美等许多国家的作品。这里面就有不少著名的外国儿童读物,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无猫国》、《天方夜谭》、《鲁滨逊飘流记》等等。梁启超、林纾、周桂笙、徐念慈、孙毓修、包天笑等是当时外国儿童读物的热心译介者。外国儿童读物的大量引进,不仅丰富了晚清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而且直接促进了我国近代儿童文学的发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之一。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是中国现代童话这块处女地的少数几位拓荒者之一,他的第一部童话《稻草人》堪称我国童话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五四”以前的儿童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圣谕广训》等,大多充塞着“圣贤大道理”的枯燥t)l诫,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时是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的,更不用提童话创作了。“五四”时期是我国儿童文学觉醒与发展的时代,从1921年至1931年,叶圣陶先后创作了近四十篇童话…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杂志,于一九八五年,开辟了“文学新苗”这一栏目。几年来的组稿实践和广大读者反映表明,当代儿童文学新苗真是可谓“人多势壮”,形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群体”。 (一) 儿童文学创作中,新苗的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作品具有相当水平。正如《儿童文学》一九八五年“新苗奖征文”评奖活动侧记中谈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应邀来我院讲学。陈老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儿童文学与文学》的专题演讲。他从文学的性质特征、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的来源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儿童文学创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陈老认为,当前我国儿童文学已呈现一片百花争艳的景象,有人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的文学,因而实际上是成人重塑童年或为教育儿童而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区别于一般的儿童读物.正是由于这种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的差异化,儿童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悖论关系的特质,即儿童化与成人化、浅显与深度以及教育性与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从叶圣陶创作于二十年代初的童话《稻草人》和稍晚问世的冰心散文《寄小读者》,到建国后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和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等等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郑渊洁的儿童文学杂志《童话大王》从1985年诞生以来其总印数已逾亿册之巨且连续刊载24年之久。事实表明,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呈上升繁荣趋势。因此,我们自然就有了如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一路风景》收录的1993-2003年《儿童文学》杂志的精品佳作,囊括了《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精选了《儿童文学》杂志代表性作者的代表性作品,有小说37篇,童话26篇,报告文  相似文献   

12.
儿童读物出版除了创作上的追求之外,必须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本文描述了几个历史时期台湾儿童读物的市场概况和变化,分析儿童读者“流失”现象之原因,提出儿童文学应结合多种传播媒体以吸引小读者。  相似文献   

13.
审美特质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普通儿童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文学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旨在借鉴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以发现格式塔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儿童文学究竟发轫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儿童文学史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这成了一个素有争议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据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称:“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有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们大都将商务印书馆在1909年出版的由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看作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标  相似文献   

15.
一 寻找共识 我国的儿童文学究竟发韧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此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了一个素有分歧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如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为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16.
当代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创作生活始于1934年前后。起初他以写成人散文为主,但在儿童文学方面却早就“开始有了一种蒙蒙胧胧的创作愿望”。1938年到延安以后,这位年青的作家很快成长起来。不久,便写出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与此同时,也以日趋成熟的文学修养和才华投入了儿童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小豆芽文学社创立于2002年,现有成员八十余人,主要进行童诗、童话等儿童文学创作。被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心评为“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文学社创立以来,已有近三百篇(首)作品在《少年日报》、《儿童时代》、《小学生天地》、《小学生时代》等6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儿童诗》、《吉林作文报》、《优秀作文选评》、《阅读与作文》、《小朋友。等十余家报刊还以专版、专栏的形式推介我校儿童诗。社员中有100多人发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冯晓芳等百余名文学社成员先后被吸收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文学》月刊作为30年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刊物,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学》月刊的"儿童文学特辑"体现了30年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徐开垒同志是人们熟知的散文作家。早在学生时代,他便酷爱文学,开始了创作活动。十四岁那年,在叶圣陶主编的《新少年》半月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两个泥水匠》。以后,曾在柯灵主编的《文汇报》副刊及《鲁迅风》、《春秋》、《译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散文和诗歌。四十年代担任文艺杂志和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建国后,长期主编《文汇报·笔会》。虽然,他也创作过小说、诗歌,但主要的还是在散文艺苑里辛勤笔耕,获得累累硕果。冰心同志说他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雕塑家传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反映了他四十年来散文创作的艰辛历程和成果。诚然,四十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一瞬间,但它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十年内乱和粉碎“四人帮”五个时期,这对于经久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旅子来说,就不是很短的岁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月,由广州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室编印的内部交流专刊《儿童文学信息》在头条位置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自觉时代的动态综述——理论与研究,是否将继创作而活跃》为主题,向有关人士传递了如下信息: 以中国的情况而言,开始具有理论色彩的儿童文学和儿童美学研究专著的陆续推出,已经成为一个90年代起始这一年的重要信息。90年2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批出版的“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第一辑,有汤锐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