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明代史学思想的研究,学界大多都是以几个主要人物作为代表,很少对其进行整体研究。明代中后期私修史书繁多,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史学思想的内容,但其研究的对象单一,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明代的史学思想给予了总体概括。  相似文献   

2.
有明一代,荒政思想与实践皆有可观.明代的荒政思想首先集中体现在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的诏勑谕令中,它是明代的救荒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明代荒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以林希元、周孔教、屠隆等为代表的地方大员,是明代荒政的主要实施者和见证者,他们不但记录了各地灾荒的实况,汇集总结了前人的救荒经验,还向朝廷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政策建议,这可以说是代表了明代救荒思想的官方立场.另外,当时的一些在野官员和地方绅士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救荒措施和建议,它体现了明代荒政思想的平民立场.明代的荒政思想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明代春秋学对明代文学变迁的影响甚大,以春秋学为代表的明代经学受理学影响,呈现衰落之势。为救经学之失,因史证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解经方式。明代学术重心随之发生了由经学向史学的转换,由此引发史学的兴起。而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以史证心的史学观念兼之以文辞论的流行引发了由史学向文学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明代科举处于科举史的鼎盛之期,以弘治朝为代表的明代中期又是明代科举的成熟阶段。此期的分地域取人、考试规范性、庶吉士考选、防弊措施等方面均有表现,而会试所取的榜首——会元,正代表了明朝科举的最高水平。在弘治朝会元中,钱福之文体现了重气格的成弘时文之风,董圮因年辈较晚,对正嘉时文及唐宋派具有一定影响。汪俊的仕途浮沉则被打上了科举政治的较深印痕,体现了举业与宦业相关的特点。《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所载录的丰富史料对考订以上事实极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代绘画在沿袭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明时期特有的风貌,明代画风迭变,传统的人物画、山水面、花鸟画盛行,特别是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成就显著,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血,明代画派繁兴,前期有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至成化、嘉靖前后,崛起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后期.又有董其吕为代表的松江派等等,其中,“吴门四家”声势煊赫.在明代绘画史上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评点文学的全盛时期,评点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方式,这样的风尚也反映在龙学研究上。明人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和自身创作经验以评点的形式对《文心雕龙》展开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文心雕龙》的评点者多为文学大家,他们多从细节入手来揭示刘勰的为文用心、阐发全书结构特点、指摘警句、评论行文风格,表现了对文本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索。明人对《文心雕龙》的评点虽在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却代表了明代龙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开阔了后学者的思路,成为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碾伯守御千户所”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史·地理志》为代表的一些史籍认为 ,明代的陕西行都司领有十二卫、四守御千户所总共十六卫所 ,碾伯守御千户所是其中之一。这种说法有误。事实上 ,陕西行都司领有十二卫、三守御千户所共十五卫所 ,碾伯所不是守御千户所 ,而是西宁卫的右千户所。《明史·地理志》的错误主要是由对明代守御千户所的属性不清所致。辨别清楚明代守御千户所以及千户所的属性 ,对明代卫所制度和明代地理区划等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把握关学在明代的发展脉络,采用历时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明代关学进行了梳理整合,认为会通朱陆、敦本尚实、躬行践履、教化为本是明代关学的显著特征.但有明一代,在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身上这些特征也有些许差异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王慎中是明代散文家,是唐宋派的首倡者与代表人物。他为人诗集作序,其数量之多为明代作家少有,这些诗序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又展示了他的散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1.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方式是评点和集解,两种方法贯穿于整个明代。明代对杜诗的评点主要有杨慎、徐渭、郑善夫、郭正域、郝敬等人,采取眉批、行批等形式,评语要言不烦,多贬抑性文字,表达了明人对杜诗的看法。明人对杜诗的集解在类型上分为杜诗全集笺注、杜诗选本赏评、杜诗研究专著三种,以单复《读杜诗愚得》、邵宝《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胡震亨《杜诗通》、王嗣奭《杜臆》、唐元竑《杜诗捃》等为代表,是明人选杜、评杜、学杜的主要形式。明代对杜诗的评点和集解,与明代特定的时代环境、文艺思潮、批评标准密切相关。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失误,总结这些成绩和失误,对进一步认识明代杜诗学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但在理学中,又有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的区别。官方理学是以明代薛瑄、胡居仁,清代熊赐履、李光地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与权力、利禄相结合,在理论上日渐僵化。非官方理学是以明代罗钦顺、王廷相,清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对程朱均有所批评,富有理论的创新性。在明清,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都批判心学。对他们来说,心学无疑是异端之学。  相似文献   

13.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金院本”一词。“院本”是什么?它与宋杂剧和元杂剧有什么不同?翻检一些有关资料,对“院本”有两种解释:一是以明代朱权为代表的解释,同意其解释的有王国维及其目前出版的一些辞书等:再一种是以元代夏庭芝为代表的解释,与其解释一致的有明代的徐充、沈德符等。这两种解释哪一种确切呢?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些比较、分析、辨别。先说以朱权为代表的解释。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卷上中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是包含了海洋文明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但从中华文明的内部结构来看,明代以降,代表中国融入世界、参与并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并非代表国家意志的明清政府,而是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民众。该区域的海洋文明特质正是在朝廷的阻力与国际潮流的拉力之间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明代对《诗经》所作文学性研究值得瞩目,其中陆化熙所作《诗通》是明代中后期的代表之一。陆化熙旨在"发挥其意旨"、致力"寻味于词气之间",通过词气文字来对《诗经》进行文学性解读,具有个人特色,也体现了明代中后期《诗经》研究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市民阶层和有钱有闲的阶层剧增,他们需要大批的绘画装点门面,这无疑刺激了苏州--吴门山水画的发展.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四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清官方立场,四库馆臣通过撰写《四库全书总目》,刻画了明代类书“饾饤稗贩”的形象,并在批评中重重渲染,使之成为“定论”。进而又以文献内容和纂修体例交相结合,构建了看似严谨实则严苛的类书批评体系,将明代类书纳入其中大肆抨击。清人以“俯视之眼”构建的类书批评体系,终究难以逻辑自洽,以至在评价标准上前后割裂,在历史叙述时自相矛盾,在论证过程中引据失实。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清人明代类书批评,既显示出卓绝的学术眼光,也存在学术缺失和时代局限,有必要予以“正本清源”,以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回归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重新审视明代类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书厄论以胡应麟和谢肇两家为代表。一方面接续了传统的五厄说,架构完成了秦至元的“十厄说”,提供了书厄史的发展线索;另一方面,重视书厄论的理论探索,考察私人藏书的致厄缘由,丰富并深化了书厄论的内容。明代的书厄论呈现较为突出的总结性与创新性色彩,影响了后代的书厄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商贾力量的壮大以及金钱势力对社会的冲击是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题之一。小说剖析了历史转折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对人们道德取向、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呈现了商贾力量的壮大以及金钱势力同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抗衡。这是历史转折时期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们在道德的考验面前作出不同反应,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对此进行了主题鲜明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