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李绅《古风二首》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析:(1)《古风二首》之二,《全唐诗》将其又收录在聂夷中《田家》诗中,据范摅《云溪友议》可断定其不为聂夷中作;(2)李绅以《古风二首》求知吕温的时间,众说不一,据《旧唐书.吕渭传》等可确定为贞元十五年;(3)李绅创作《古风二首》有无政治功利目的,从其有意以"古风"名题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客观反映,说明有很强的政治讽谕目的。  相似文献   

3.
今存收录孙嫉《文选》评点的著作共有三种:闵齐华刻《文选瀹注》、卢之颐重订《文选纂注》评本、于光华《文选集评》。《文选瀹注》首刻即录入孙镀评点,此书遂亦称《孙月峰先生评文选》,后来它被多次重印重刊,或收孙评或否,或朱墨套印或墨印,但名称沿习不改。后出的卢本所录孙评虽然不多,但没有与《文选瀹注》重复者,原因还只能阙疑。《文选集评》在“凡例”中声明录入了《瀹注》所栽全部孙评,又因它在今天远较《瀹注》易见易得,当今学者研究孙镄评点往往即以之为依据,但经笔者将两者仔细对照,发现事实并非如《集评》“凡例”所言。研究孙嫉《文选》评点,实应据《文选瀹注》,并参以卢本。  相似文献   

4.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5.
在《文选》受到冷落的特殊年代,王运熙先生的《文选》研究提高了《文选》的地位;对于《文选》成书研究,他与杨明实际上推翻了长期为现代《文选》学研究所信奉的"窦常说",为实事求是地研究《文选》成书时间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对《文选》与《文心雕龙》、《文选》与《诗品》关系的研究,通过排列三书所列作品的一致性来首肯《文选》,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相互关系研究的先河,为学界提供了研究诸书与《文选》关系的范例,具有方法论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选》“百一”一类,仅存应璩《百一》诗一首。文章探讨了《文选》录入“百一”诗的原因,探讨了“百一”诗名称的含义、“百一”诗在当时的影响以及“百一”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征引旧籍来注解《文选》是李善注的显著特征,也是李善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因。作为我国第一部解释俗言俚语的训诂专著《通俗文》,在李善注《文选》时曾被多次引用,以解决《文选》俗语词的训释。李善征引《通俗文》基本达到了其训诂目的,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如应当征引却未征引,以及个别地方征引失误。考察李善注征引《通俗文》的情况,是完成《文选》训诂问题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昭明太子《文选》编撰前曾有两部诗歌选本《诗苑英华》与《文章英华》 ,分别出自刘孝绰和萧统之手。考察两书的编撰情况及其体例、标准等文学思想在《文选》选文定篇中不同的反映 ,可以使我们明白《文选》编撰的灵魂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 ,刘孝绰作为东宫首席学士发挥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历代文话》中存有不少关于《文选》的零星品评资料。这些品评资料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品评《文选》整体者,或持褒扬态度,或存批评意见;品评《文选》作品者,常从形式、艺术风格、与同类作品的对比及"以小见大"的评文方式上着眼;品评《文选》文体者,常从文体名称、文体起源、文体类别、文体体制和文体演变等方面入手。这些资料虽然带有随意性和重复性,但对《文选》在整个文评史上的地位以及《文选》的评点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详著《杜诗证选》、《韩诗证选》二书,以具体的条目充分证明了唐代两位大诗人杜甫、韩愈与《文选》的密切关系。但其间还有未尽人意之处,在进行修订、补充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能发现,由于深受《文选》的影响,杜、韩二人的文学作品具有相近的倾向,即融汇、化用《文选》中的故实、成词;而且,杜甫对其子宗武“熟精《文选》”的教诲等,都证明了《文选》与科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这种考试制度影响下的产物,它体现了《文选》对科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李白古风一卷,凡五十九首。这一组诗是后人辑录的,李白原来可能有“古风”这个名目,后人把同类型的作品加了进去,成为现在看到的规模。其实这类作品不只五十九首,王琦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之《效古》二首,《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寓言》三首、《感遇》四首,都和古风同类。《感兴》八首其四、其六、其七,分别是古风五十九首中其四十七、其二十七、其三十六之别稿;而五十九首其九,《河岳英灵集》题作《詠怀》;五十九首其八与其十六,缪本《李太白集》均题作《感寓》。这些诗属于同一类型是明显的。这类诗现存实有八十多首。葛立方《韵语阳秋》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可见宋时有的李诗本子,古风也不只五十九首。  相似文献   

12.
曹宪是隋唐之际重要的《文选》学家,他和他所培育的弟子李善等人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由现存于日藏《文选集注》中的曹宪《文选音》条目,可以看出曹宪为《文选》注音喜好标新立异,而《文选音》佚失的原因在于注音依据的是扬州音而不是以《切韵》为代表的洛阳音,加上其注音本身多有谬误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选》在唐代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对它的模拟学习上。通过分类编年地微观考察李白赋、古风、乐府歌行与《文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模拟是李白学作诗文的终南捷径,从学习模用前人的辞藻、成句、事类到文章体式,经历了一个从早期"邯郸学步"到成熟后"飘然不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宋代“选学”专著无多,但《文选》在宋世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今人从版刻情况可见其流布盛况,由刊刻时间、刊刻机构及刊刻者目的可推论其在当时的流布态势。究其原因,统治者爱好、教育体制、《文选》自身价值等,必然导致两宋《文选》流布盛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由于文人重文轻术以及诗文革新运动刻意贬抑楚辞,楚辞学在唐代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在此形势下,《文选》骚类对唐代楚辞学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唐代文人如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皮日休等对楚辞的接受大都受到了《文选》骚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佛祖统记》中,发现谢灵运佚文一篇,即谢撰《庐山法师碑》文,此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漏收。在《俄藏敦煌文献》中,得《文选》残卷一通,其中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注文用双行小字夹正文中。此注既非李善注,亦非五臣注,为唐人注《文选》的别一种珍贵写本。文章论证了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选》对唐人创作的影响可从唐代试律诗窥见一斑,比勘《文苑英华》所录281题460首唐人试律诗诗题与《文选》及李善注,会有如下发现:士人以《文选》为科考范本,《文选》则是考官出题渊薮;试律以《文选》诗赋原句命题,限定了考生的写作题材、表达模式;士人作诗常借《文选》诗赋意旨,或联类比附,或借古抒怀;《文选》李善注犹如典故大全,成为诗人用典用事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清代传统《选》学不仅在《选》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而且传统《选》学中已蕴涵着现代《选》学的萌芽———整体观与现代《选》学的某些专题的出现。如汪师韩的《选》学整体研究 ,阮元的《文选序》研究 ,朱彝尊的《文选》成书过程研究 ,清代孙梅的《文选》、《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研究 ,张云王敖《选学胶言》、钱泰吉《曝书杂记》李善注“注例”研究等 ,现代《选》学的诞生实为“旧学新知”与“西学东渐”互相影响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檄”这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结合《文心雕龙》阐释其特点与功用,以《文选》所选檄文为例,略谈《文选》与《文心雕龙》檄移观的差别,以及《文选》文体混淆之弊.  相似文献   

20.
《朝鲜王朝实录》真实记录了朝鲜王朝自1392年建国至1910年灭亡绵延五百年的史实,是研究朝鲜与东亚各国历史及关系的基础资料。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传入古代朝鲜半岛后,引起了朝鲜文臣们的高度重视,他们大力推荐《文选》,一度欲将《文选》引入李朝的科举考试科目,这些在《实录》中都有体现。《文选》对李朝时期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朝鲜王朝实录》所见资料可以窥见《文选》在朝鲜李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