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武断”地选择“历史瞬间”的情况对于史家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历史的真实包含了对历史理解的真实,也包含了理解上的“偏见”。对于文学史家来说其理解和解释有着特殊规定性:它既是客体中心主义的又是主体中心主义的;它必须是审美的;它必须具有社会学的品性;它必须尊重前人的理解和解释,但又不受制于前人的理解和解释;它还必须具有文化学、人类学的品格。从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而论,文学史的理解和解释永远需要不断重写,而非改写,每一代文学史家面对文学史都有自己的兴奋点和观念域,都有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毛志成 《21世纪》2001,(9):22-23
我这里怀着很大敬意去关注的“破落户”,大都出现于、存在于古代或前代。也许正因为他们出身于“破落户”,才萌动了搞哲学之欲,搞文学之欲,最终又确实搞成了,这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对“破落户”确实是有些偏爱的,有时甚至认为哲学史上、文学史上诸多辉煌品几乎都是“破落户”搞出来的。想寻一两件“暴发户”的杰作,很难很难。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属于“没落奴隶主阶级”;屈原更不用说,不仅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上还有一点“反动”,因为他反对秦对中国的统一;李白、杜甫,年轻时都曾阔过,后来才穷得可以,这也算…  相似文献   

3.
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下,还原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熟悉于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或分体合编上论下史以及各类专题讨论等方式结撰文学史的模式时,文学史的“空间”就会被那些“当代”所重视的“大家”所占据,变得越越来狭窄,其局限和盲点也就显而易见。与之相比,“通论”式的研究,更能揭示共时性规律,文学的“空间有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拓宽,可这么做又往往冲淡了“史”的特色。两难的境地,迫使文学史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求新。长期以来,诸多文学史的著作,在撰写体例和方式方法上都作过各种各样的尝试。研究者们往往在揭示文学现象的同时关注那些影响文学的背后因素,力图寻…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概念有“原始形态文学史”与“知识形态文学史”之分;所谓“文学史观念”,系指后者在处理前者时所确立的一种基本的文化理念、思路、视角或方法等,其中涉及到对前者的内容的倾向性认识,则可视之为“文学史次观念”。次观念之一的“风貌文学史”观念,当是对知识形态文学史的学术文化目标的基本定位;另一更具方法论色彩的次观念即“比例尺意识”,则有助于把握一种评判原始形态文学史现象的价值标准的分寸感。这两者均建立在“计量史学”的原理上,所以在文学史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引入“计量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浩然的《金光大道》尽管有众多缺陷,但它以其恢宏的时空跨度和丰厚的社会生活容量,深刻的警示教育意义和较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塑造为当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称得上是农村合作化叙事模式“终结者”浩然的终结之作。尽管浩然在文革期间受到江青的青睐,但现在并不能因此就反过来全盘否定浩然及《金光大道》的创作成就。不加分析,一味指责《金光大道》及浩然的创作是脸谱化、公式化、概念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脸谱化、公式化和概念化。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分期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文学史分期应以文学自身的演化状况为依据 ,不必与历史分期强求一致。 2 0世纪中国文学虽有曲折 ,“现代性”(“人的觉醒”、“文的觉醒”)仍是其根本标志。“五四”新文学的主流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 ,本着作家“内心要求”行事 ,并不接受“工具”论。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作家。 90年代文学大体上仍在“五四”设下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8.
以解决我国高等文科教育发展并不平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问题作为宗旨,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任务并直接确定召集人主持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经过编写人员历时两年的辛苦努力,于1995年4月正式出版颁行了。由于这部大纲是作为“在近年内陆续编写和出版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文科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一种推出的,被明确规定为“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教学管理、搞好教材建设、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且“适用于全国各大专  相似文献   

9.
《基诺族文学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和“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一个课题,由杜玉亭先生负责完成,交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基诺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曾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这部文学史的出版,无论是为基诺族,...  相似文献   

10.
陈军 《东方论坛》2002,(4):68-70
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提出文学史分期的“界碑”观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们认为在认定某一阶段的文学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必须考察它与前一时期的文学之间是否有全面的深刻的断裂,即必须有质的变化,是质变而不是量变.尤其是能寻找到这种质变的标识性东西即“界碑”,它包括理论上的“界碑”和创作上的“界碑”。  相似文献   

11.
这篇学术对话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1.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学史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关系;"2.结合西方世界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书写情况(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梅尔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和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西方世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信息;3.关于西方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们的治学心态、学术观念与内在感受。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同步”这一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对欧洲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解放、个人意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等,就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批优秀作品排除在外。把作家人性自由的表达和感情的浓烈度作为衡量作品艺术力量的标准,认为人性的发展制约美感的发展,都经不起中国文学实践的检验,理论上也站不住脚。中国文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尼采认为 ,历史是人的生命意志的反映 ,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人的历史开始于“个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解放欲望之际” ,这是尼采历史观的原始起点和意义支撑。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体生命的解放 ,而现在的历史已经背离了历史的本来意义 ,成了生命发展的桎梏和障碍。现代历史教育是错误历史观与错误人生观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教育 ,它使受教育者变得虚伪、迟缓、猜疑、抵触 ,并以软弱的人格、麻木的心态期待着刺激性“事件”的发生 ,哪怕它危及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大学语文”视为一种高等母语教育,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有两个基本作用:一个是建立语文规范,一个是促进文化认同。它必须建设并维护中国文学经典的正当性,通过引导和强调对具有庄重、雅正、严肃的主题和风格的作品的研读,在个体的个性人格健全和发展方面、在国民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建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在对英国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和实际考察基础上,通过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沿革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市场化”、“学术上漂”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顺庆教授主编的《中外文论史》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世界各国文论从滥觞到19世纪时期的发展概貌,其所凸显的总体性、世界性、差异性特色与创新,堪称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中外文论史》对世界性“总体文学理论”建构的尝试和“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突破,以及对异质文论比较“差异性”思维方式的强调,既符合当今世界文学理论比较研究全球化的要求和趋势,也为中外文论之间的对话、汇通及其文论新质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历史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论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在近代以来的大学文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教育发展的某种不平衡性,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从20世纪初第一部文学史问世,到21世纪初琳琅满目的各类文学史的繁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其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正在成为一种历史的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学术背景下,无论是文学史的研究还是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都还有不少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探索,比如文学史研究如何走近历史,灵性、悟性、文学性与文学史写作及教育的关系,文学史教学与文本阅读问题,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文学史格局,等等,而所有的思考与探索,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9.
作者运用比较研究法,把民国文学史置于中国历史空间,与过往朝代尤其是隋朝文学予以对比,缕析如文中所示的特点,为完整的民国文学史乃至中华民国史研究添砖,其终极目的在于科学地建树完美的中国文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发展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政府与学界多有建议和诸种良策,但是,对于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汲取"本省高教历史因素"的启示,以及此种汲取的具体途径,尚未见到有专题研究。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本省化"措施作为切入点,分为五个方面,对如何汲取"历史因素"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汲取优秀的"河南精神"的合理因素,强化高等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全局意识;二、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本省化"的宝贵经验,推动当前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发展;三、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教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办学经验,多管齐下,在管理模式和经费筹集方面有所创新;四、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科研、课程设置及时呼应本省需求的办学经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五、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加强"通识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