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对“三吴”的考证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从吴兴、吴郡、会稽说 ,吴郡、吴兴、丹阳说与苏州、湖州、润州说 ;以及以苏州、湖州、常州等为“吴中”说等进行辨解 ,判其得失。“吴”地的出现 ,从文物上见之于商器铭文。新发现的两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西吴” ,可以确定以湖州、常州为三吴之“吴中”中轴线。从新发现的“西洲”、“三洲”地望进行考证 ,又明确了这一横轴线是江宁———太湖西岸这一地区 ,即古代中江、秦淮溧水干流之地 ,为江东、南洲、洞庭文化区块 ,亦即上古所谓蛮夷之声的东音 (东阳音 )、南音地带 ,而六朝吴声西曲即其余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古今文坛中对梦窗词的争论入手,论述了梦窗(吴文英)的艺术追求,并分别从结构、语言、意象及意境几个方面分析了梦窗词对立于当时南宋词坛“清空”风气的“质实”的艺术特色,最后从梦窗重情感、重神韵的角度论述梦窗词并非如贬吴者们所说的堆砌辞藻、不求诸气体,而是追求在形式技巧之中更强烈、更独特地表达情感,并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唐朝天宝三载为何改年曰“载”陈国本《通鉴·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三载:“春,正月,丙申朔,改年曰载。”此“载”,犹“年”也。即今通常所谓“一年半载”之“载”。天宝三载为何改“年”曰“载”,史书没有明文记载,而教学中却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尔雅·释天》:...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作品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罗丹《艺术论》吴文英(约1200—约1260)南宋著名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鄞县)人。著有《梦窗甲乙丙丁稿》。梦窗全词(除疑伪之作和失调名外)共计三百四十首。就数量而言,南宋诸词人除稼轩外,无人堪与匹敌;就质量而言,梦窗在造境、造语和协律方面亦有创建。然而,缘何梦窗词流传之深广却远不及周、辛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如沈义父所言:“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其二,如胡云翼所言:  相似文献   

6.
近代岭南词人陈洵在艺术上师法吴文英,其语言风格有梦窗词“密丽”的特色。以咏物词而论,其“丽”主要体现为字面的华丽之美,善用彩章丽藻,长于运用设色法;并且善于把华丽的字面和凄伤的情感相结合,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其“密”体现为典型意象的选择多具有丽而幻的特点,‘意象杂错堆叠与联想生发十分突出。海绡词语言风格学梦窗而稍逊,其中却也有自己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清真词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邦彦(美成)为北宋词坛巨擘,至南宋更被奉为词人之冠。自姜夔“脱胎清真”之后,史(梅溪)吴(梦窗)王(沂孙)张(玉田)诸家,莫不以周词为圭臬,其盛名地位不啻江西诗之与黄庭坚。自宋至明清词话,荦荦著名的如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明杨慎《升庵词品》,清周济《四家词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等,对周词也无不寄倾倒之情,或以为“婉约之宗”,或以为“词中老  相似文献   

8.
太康文学有其独突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在主题取向方面 ,作者多写人间常情、普通之情。比如写恋情、亲情、离情、哀情 ,等等。此为“应、和、悲、雅、艳”审美理想中以“悲”情 ,即以动人之情缀文属篇这一时代创作心理的集中反映。这一倾向说明了经学崩溃而玄学风行后 ,随着“人的自觉”思潮的涌起 ,“文学缘情”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此首《吴江岸》自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续集》以来,皆载入东坡诗集,实际非东坡所作也。因此诗最早见载于《苏学士文集》。而苏舜钦长于东坡29岁,其卒后四年,即皇祐四年(1052),欧阳修亲自整理编定《苏学士文集》十卷,明载此诗,而此时,东坡亦不过十五岁左右。又南宋吴兴施元之于乾道八年(1171)三衢本《苏学士文集》十五卷,亦明载此诗,而其后与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则不载。又考舜钦行实、诗文,与此诗契合,其遭遇进奏院冤狱革职为民索居吴中,而吴江岸为其经常晓游之地,其诗作中多有描述吴江岸者,与此诗,无论就内容、语言  相似文献   

10.
对于梦窗词,前代评论家不乏众多议论,然褒贬不一,见解迥异。总括起来,不外以下二种: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词源》 梦窗之词丽而则,幽邃而绵密,脉络井井,而卒焉不能得其端倪。——冯煦《蒿庵论词》 那么,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毁誉交织的作家呢? 诚然,梦窗词是以幽邃绵密著称的,同时它又是深挚而宛曲的。在他的词中,奔涌着巨大的伤痛之意和悲哀之情,而其词体的灵转流动又使一腔愁情几经致意,曲折而出。  相似文献   

11.
论梦觉道人、西湖浪子的编写心态张建川《三刻拍案惊奇》(亦名《幻影》)的编辑者梦觉道人、西湖浪子究系何人?因考索资料甚少,至今尚无定论。而此书问世后,或许是因某些方面被当政视为“违碍”,故不得广行世间,流传下来的版本极为少见。文学史籍中虽偶有言及,然毕...  相似文献   

12.
“梦”为梦窗词词心之关键所在;梦窗词中的“梦”字、梦境、幻境都有创造性的运用;其词中“梦”的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梦”的心理内涵又与缺失心态和文艺创作的关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江弱水称梦窗词为"语病盛开的写作",是出于误读。梦窗词的好多表达,虽不常见,却不是梦窗的原创,在唐诗或之前的文人词里都可以找到依据。历史上梦窗词毁誉参半,当然首先是因为批评者对他的密丽风格好恶不同,但也与误读有关。胡适、吴世昌等名家对梦窗词字句的抨击往往是没有读懂作品。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对梦窗的誉也是没有认真阅读作品,把普通说成精彩。因此,只有细读才能理解梦窗。  相似文献   

14.
茶禅一味     
彭永强 《社区》2012,(26):21-21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  相似文献   

15.
梦窗词臆说     
历来治词者鲜及梦窗。作为一位在南宋词坛影响颇大且创作甚夥的词人,本应在词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但却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一方面,南宋豪放词人的爱国思想掩盖了以艺术形式见长的格律派;另一方面,又以梦窗词之感情深微,精雕细琢,具质实之风而受到格律派内词人的贬抑,故有人称其为“一位被误解的词人”。本文试图从结构、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臆度梦窗。  相似文献   

16.
“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渡之杰。” (王鹏运《花外集跋》)王沂孙确实是南宋末年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直可与白石、玉田相媲美,又与梦窗、草窗相比肩。而其词最受人称道的则是他的“咏物诸篇。”在《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中,仅咏物词就占三十余篇。这些咏物之作多寓托,所谓“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 (张惠言《词选》),“中仙最多故国之感”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 (陈廷焯《自雨斋词话》),等等。这几乎是清代词评家们一致的意见,然而,除咏物词之外,碧山另有几首以写离别为主的词篇,也流露了诗人的君国之忧,不无黍离、麦秀之感。  相似文献   

17.
读过晏几道词作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其词作中常常出现“酒”字和“梦”字,而且着情最深。据笔者统计,《小山词》中“酒”字出现过50余次,“醉”字出现过40多次,“梦”字出现过60来次。一部《小山词》共256首。其中,与“酒”梦”有关的词作有  相似文献   

18.
阿罗频多看待人类社会的精神进程,是用了“历史—心理学”的眼光,此即精神哲学的应有之义。吾人判断历史,乃以古往今来的社会事件为对象,其客观依据是“事理”,其主观依据是“情理”,徐梵澄先生则说之为“思心”(mind)与“情心”(heart)。二者合之,静态地说是“结构”,动态地说是“功能”,动静一如可曰“辩证的直觉与具体解悟”(牟宗三)。在阿氏的语境中,知觉性之高境涵摄知觉性之中、低境,故情、理双彰只可在“高上心思”也即“情心”中寻。阿氏认为,人(类),这一憧憬最高者,追求神圣者,他(她)不能只为“身体”而心思(动词),也不能只为“心思”(名词)而心思,应为“高上心思”乃至“超心思”而心思。这乃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9.
明末吴炳是临川派中杰出的剧作家。日本戏剧理论家青木正儿称他是“汤显祖后第一人”,李渔说他的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吴梅认为《情邮传奇》不仅“为石渠之冠”,而且“亦为明代各传奇之冠”。这些评价并不过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有些人总认为吴炳的作品描写的是才子佳人,格局小,格调不高。因而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他的地位。我认为对吴炳的作品要从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上去研究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遗憾的是吴炳的戏剧理论留下来的极少,除《情邮说》以外,其他材料尚未发现。《情邮说》是吴炳留给我们的唯一的理论遗产。透过《情邮说》,我们可以了解吴炳的艺术主张,发现“情邮说”与汤显祖“情至”观念的继承关系,找到衡量吴作思想意义的标尺。  相似文献   

20.
曹禺话剧问世后比较重要的改编有十余次,有必要对《原野》的改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原野》研究之补充。《原野》的改编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学改编阶段,再创造改编阶段,重现原著改编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重视《原野》之“戏”,而忽略《原野》之第三幕。这个现象可能佐证了长期以来关于《原野》第三幕的批评,即第三幕同前两幕的“人物性格”“情节类型”和“整体风格”不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