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史学领域的"华夷"、"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元代史学领域的"华夷"、"正统"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华夷一家"观念在元代中后期于思想领域所获取的主流地位,并分析了这种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统悖论     
本文作者指出:正统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宗法概念,宗法原则是正统观念的精髓;历史上五花八门的正统观,鼓吹的都是“君统论”,实质是为“万世一系”的“家天下”服务,成为维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思想武器;在分裂割据时代,大一统观念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今天在重新考察这一命题时,应以科学为武器,用“民统论”取代“正统论”,也就是说,谁代表人民的利益,谁就是真正的“主权国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4.
正统是政权得以确立的凭借和资格,正统化是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正统化有合天意性和合民意性两个根本原则,又有相对性、延续性、分离性三个基本属性。正统化建设是一种相对性建设,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建设。汉初开国君臣重视正统化建设,他们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并呈现出无统一规划、求博不求精、主次分明等特点。这些举措奠定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也使正统地位受到后世王朝的重视,其中形成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正统史观至两宋而趋于理论化;以“居正”、“一统”、“严夷夏之防”为核心内容的两宋正统史观不仅反映出宋代史学思想的演变和史学政治功能的强化,而且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剖析两宋正统史观是解读传统史学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正统论受到欧阳修的影响。他提出正统至元代断绝,为了正中国之统,主张重新编纂《宋史》。正统论还影响了其学术思想,体现为反对《明史》设立道学传,并强烈排斥佛教。  相似文献   

7.
正统,指在中国古代的政权更替中,一系相承,得到普遍承认的,统一全国的王朝。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其正统地位受到人们的怀疑,西汉王朝的统治者们以天命所授、美德所致、通于鬼神,顺乎民情四种策略从理论上肯定了其正统地位。这四种策略在西汉以后的改朝换代中,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种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8.
经常看到一些历史读物中出现这样的一张图表: 这样的一张简表,似乎把民国前期继继承承的国家元首开列得完完全全,他们可以堂而皇地代表中华民国,是当时的正统。这是很错误的表述,抹煞了历史的本质。 一、什么是民国的正统 要弄清这张表是否科学,是否抹煞民国历史的本质?先得弄清“正统”这个概念。 “正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古代“君权神授”和“血缘观念”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封建家族的王朝。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是被统治阶级,只能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权为国家的代表,也只能对封建地主政权提出较低的要求:(一)保护汉民族利益,抵抗异族侵入;(二)保护国家统一,反对割据与偏安;(三)剥削比较缓和(所谓“仁政”),农民能生活下去。这就成了汉民族的、统一的、政治较好的政权的三个基本条件。合乎此者,就可以被认为代表中国主权的正统朝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谚中的正统与非正统观念[美]欧达伟撰董晓萍译“只有受教育的人才是正统的”,乔治·奥韦尔写道。但就中国传统社会的情况看,大都没有受教育机会的下层社会民众,主要是农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自身所处社会的上层正统文化,兼具正统与非正统观念,中国农谚是证...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学的创立者和继承者,荀子的法哲学则背离了儒家的正统。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认为人性本善,向内开显即可完善,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荀子立足经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求向善,人生的意义在于认识真理,以真理指导生活,以礼法从外约束、完善德行。在社会制度的建构上,孔子、孟子和荀子具有趋同性,均主张君主集权和文化一元主义。荀子法哲学与儒家法哲学、道家法哲学和法家法哲学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别,其内容具有独特性,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正统"观可通过两方面来表述:一方面,通过在政治格局上将民族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一方面,通过"道统"的传承谱序,将文化的继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此来消除民族政权对南宋"正统"地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逐渐形成为一个向美国主流社会挑战的亚文化群。嬉皮士通过性自由和毒品致幻方式来实现感官和心灵上的自由,通过摇滚乐和公社等形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嬉皮士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反抗形式和历史意义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可以揭示出挑战和颠覆美国主流文化基本价值观的嬉皮士反正统文化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正统论虽被今人看作“纯属荒诞”,但在古代却是渊源深厚又生气勃勃。它作为解释中国人历史活动的史学观念,能完整地包容分裂和统一时期两面的史实,既照顾到互不统属的各分治政权的历史活动,又将它们纳入一个终究是属于一体的“天下“之中。它是唯一能处理这种复杂历史现象的史学叙述和国家认同的观念框架。国别史的视野以政权/国家为唯一的叙述对象,这种视野驾驭不了中国史统一与分裂共存的复杂性。悠久的大一统观念是支撑古代国家由分裂重归统一的“人心之公”。但古代时期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二重性的现象,既有占主流地位的大一统价值认同,又有地域性的价值认同。这种复杂性的存在说明完成现代的国家认同尚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汉武时代,形势需要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强化皇权、开拓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社会秩序,儒学思想应运登上政治舞台。在儒学思想诠释与演绎下,封禅仪式程序不仅成为改德改制、大一统宗教礼仪和皇权至上与“奉天承运”的标志,而且也是宣告儒学正统化、制度化的典礼。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分别从体和用、工夫和本体角度,明确了正统儒学的内涵和外延.他回顾了异端的历史演变,并着重批判了儒学中的异端表现.这对于我们今天阐释儒学的真正精神仍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占星术因其借由天象,能够预测人世间的事物,与天命王权息息相关.正统观的论述也围绕天命王权展开.对正统观有所论述者往往也对占星术有所关注.分析诸家在论述三国正统观时对占星术的处理,不仅可得见各家的主观意图、立场,而且能够认识占星术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历来众多史家讨论正统论渊源时,往往着眼于“大一统”、“天命论”两大理论源头,而没有看到正统之论实肇始于中国几千年来基于血缘关系而所形成的宗法礼制,由这种制度而逐渐派生出的一种观念,即“正统论”。其次,对于这一敏感话题历来史家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及立场出发,自立标准,曲为己辨,似乎致使正统标准陷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分散状态。然而,在历代正统争论问题上,虽存在着抑扬由己,褒贬任情的情况,但若从宏观上考察,仍然存在着大家普遍接受和采用的三个论定标准:“礼仁文化正统,中原地理一统及五德终始说。”再者,由于历代史家对正统问题争论不休,讨论时皆持私己之偏辞,非能有大公之通论。故而致使史家屈从于既成的历史事实,以历史的结果作为价值的依归,必然会形成“存在就是合理”、“胜者王候败者贼”的理论偏颇,史学沦落为只会随风飘摆,为强权势力涂脂抹粉的蜱女,故而有的史家主张“去统”。反对者认为正统观作为一种深层的历史观已根植于史家的历史思维之中,绝非不足论之事,井将“去统者”斥为“殊为无识”。  相似文献   

18.
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德终始说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正统观,其主要目的是为王朝更迭提供合法依据。战国中期邹衍创立此说;秦始皇借用此说以弥补法家思想缺少政权更迭和自然根据的不足。西汉中后期禅代之说再起,刘歆根据五行相生关系重新排列古代帝王系统,创立新五德终始说,成为“禅让”式政权更迭的理论依据,沿用达千年之久。从相胜到相生,五德终始说与中国古代历史理性从无情化到有情有理化的转变如出一辙,作为自然理性的一种,它与古希腊的自然理性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历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权合法性、古代夷夏之辨等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急欲寻求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同时元朝也需要为招揽汉族士人入仕排除障碍。夹杂着理学思想的正统观念在这一时期展现出新特色,融入了天理、文化理念,既维护了元朝政权合法性,客观上也保护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0.
史学上之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正统论既影响了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也影响了具体作品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言,史家所推崇的汉族正统王朝——汉唐宋明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重点,"严华夷之分"观念导致了清中叶以前少数民族王朝史小说的缺失。当然,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正统论也具有其独特性,它较之史学观念更具有天命与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