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一直比较落后,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几个重要的出版社和期刊社迁来华西,与本地出版社机构加强合作,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成都成为抗战时期基督教出版业的中心城市。抗战结束,一些出版机构迁走,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美国浸礼会国外传教会于 186 0年进入潮汕传教。为加强传教 ,他们兴办了许多学校。浸礼会在潮汕地区的办学具有发展快、规模大、影响力强等特点。美国浸礼会在潮汕地区的办学 ,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给予他们的特权进行的 ,具有文化强制渗透的色彩 ,并通过办学使基督教在潮汕民众中得到快速传布 ,同时传播了西方文明、价值观念 ,扩大了美国在华影响 ,客观上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 ,为潮汕地区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南部的苗族大致分布在宜宾地区和沪州市所辖的长江以南,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以北、以西的范围,1949年前后有六、七万人。其中有数千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洋教”对近代苗族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德全1908年出生在四川资中,其出生之时,正是基督教传入龙泉驿之际.她先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教书八年.1939年开始真信基督教,1941年考入华西协和神学院.1945年被安排到龙泉驿福音堂布道,1948年被按立为四川省第一批女牧师,从此在这里服务了半个世纪.到1966年停止公开传教,作为“五保户”住在乡下.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她恢复传教,1990年迁入洛带镇外山坡上新建的教堂.在恢复龙泉驿教区的过程中,她作为教务主管和团体的法人代表,承担了主要责任.1995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主持教务,仍回农村居住.2007年被民政部门安排到龙泉镇敬老院居住,并被作为百岁老人重点照顾.王德全牧师身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的更迭,跨越20、21两个世纪,一生接受教会教育,再为教会学校服务,进而成为一名神职人员,坚持信仰、坚持传教,见证并参与了龙泉驿基督教的整个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府西迁,大批学者和学术团体随之西移,加之国民政府对后方建设的需要,研究边疆成为一时之风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顺应形势,在成立边疆服务部深入四川羌族地区从事边疆服务的同时,联合当时在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八所教会大学,在羌区开展了内容广泛的"边疆研究"活动.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具有社会学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羌区的社会发展,与边部从事的服务工作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宜宾位于四川南部,至今为止,对宜宾话的语音系统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文章,文章在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丁声树、李荣先生等设计的<汉语方言调查简表>的基础上对宜宾话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两大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当地人学习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简讯     
以我院为主,成都华西计算机联合公司参加和宜宾899厂协作开发成功的“分布式计算机温控制系统”于1987年12月16日在宜宾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在该项目的研制中完成了两个系统:8086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基于TP801B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是一种基于动态任务调度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8.
赵赓 《中华魂》2008,(8):20-22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冬在四川宜宾女子中学求学时和地主家庭断绝关系,组织妇女解放同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经组织推荐,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学习并毕业。同为黄埔武汉分校六期的有罗瑞卿、郭天民、谭希林等将领。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与四川羌寨早期社会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督教在四川羌寨中的影响历来较为微弱,直至1939年底,中华基督教会成立"边部"开始从事边疆服务,基督教在四川羌寨的活动状况才得到改观.边部在四川羌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提高边民精神生活的基督教传播;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希望能解除边民疾病痛苦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服务提高了羌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边地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边部的宗教事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羌民对基督教的认知,固有的宗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经过边部努力,以前采取各种手段与政府对抗的边民,也逐渐配合政府实施边疆建设与改造.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浸礼会自1891年进入陕西后,出于宗教普世主义与传播福音的双重目的,在陕大力兴办慈善事业。面对近代陕西灾荒、战乱频发的局面,浸礼会士积极投身于灾荒救济;参与战乱中的难民伤兵救助;开办孤儿院收留灾荒儿童;开设医疗机构施医舍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民众的疼苦。浸礼会在陕西的慈善事业,尽管存在吸引民众入教的目的与救助地域的局限,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陕省民众无疑是雪中送炭,尤其为浸礼会在陕西传教开了方便之门,并带来了先进的慈善理念,推动了陕西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