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产力理论中,有两个“第一”,即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前一个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列宁说:“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毛泽东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页)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经验,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3.
龚育之同志1988年6月2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思想解放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生产力标准就是“猫论”。其理由是:第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猫论”的背景看,当时是针对社会主义农业经营管理应采取哪种具体形式而言,根本不涉及选择社会主义还是选择资本主义的问题。第二,从历史的长过程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  相似文献   

4.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茹毛饮血”辨》之后,夏鼐同志来信并寄来他以前发表的《吕思勉先生“饮食进化之序”的商榷》一文。现将夏鼐同志的来信和文章节录于下: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新命题。年青学者温宪元同志的新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由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正是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用面向新时代的眼界,回答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命题的一部力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的内容有八章。书中用了二章的篇幅来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理论内涵、伟大意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发展。贯穿在其中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关于在科学…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发表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的文章,其中就谈到“生产力是经济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刊载的孙冶方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生产力》一文,赞同李平心同志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同时也要研究生产力的观点。如果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那就意味着要去研究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要去研究人们对自然进行斗争的能力。这样,政治经济学势必要“侵犯”工艺学、技术学乃至生理学、心理学等等各门学科了。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而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8.
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所谓“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最近,骆耕漠同志在《江汉学报》上发表一些主张三要素的见解,从他的论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里,谈谈我自己粗浅的三点看法。第一,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据应当是什么?“二要素”论者认为劳动对象不是“社会控制自然界的尺度”,不是“经济时期划分的标帜”,于是排斥它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我认为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则鸣同志的《再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五期又发表了一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我赞同姚伯茂同志的观点。这里,再补充几点看法。 第一,“认识源泉”是什么? 有的同志认为:“认识源泉指的就是认识的本原,认识的客观内容是哪里来的。”这种把认识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而研究与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为此,罗生智同志在《社会科学辑刊》第一期上发表了《经济利益与经济规律》一文,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一、“生产力是经济规律运动的最终原因”;二、经济利益是经济规律运动的客观动因,经济利益的矛盾是经济规律运动的内在矛盾,正是经济利益矛盾推动经济规律运动和发展”;三、“经济规律运动的结果又表现为人们的经济利益。”罗生智同志这  相似文献   

11.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和其它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既可以发表赞同他的观点,也可以发表不同意他的观点。这本来是学术讨论中的正常现象。谁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竟对李平心同志扣上种种政治帽子和罪名,对他进行迫害。现在,李平心同志在政治上已经得到平反,对李平心同志在生产力问题的种种政治上的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但在理论上仍然没有解决,也不宜轻易作出结论,我们希望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复旦学报》复刊号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艺术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兴趣。我在去年第一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与邱明正同志商榷的文章,题为《“共同美”在哪里?》。接着,去年第四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胡惠林同志和姜浪萍同志的两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都是与我商榷的。关于“共同美”的讨论不仅  相似文献   

13.
由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温宪元同志撰写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这是温宪元同志专职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以后,出版的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论》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立意新颖。书中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内涵、伟大意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经济发展、现代文化建设、科教兴国和科教兴粤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秉国 《江汉论坛》2003,46(4):70-74
我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论断、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飞跃,即由邓小平同志完成的从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飞跃,由江泽民同志完成的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熊映梧同志著的《生产力经济概论》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特点是:理论观点敢于创新,研究方法有所前进,理论体系比较完整。这本书是我国经济学术界系统地研究生产力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如果说收集在《论生产力问题》中的李平心同志十论生产力的文章是我国六十年代初马列主义理论论坛上的一枝独放异彩的鲜花的话,那么,《生产力经济概论》就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科学的春天里出墙的一枝红梅。一学术著作最可宝贵之处是在观点上能突出一个“新”字,而《生产力经济概论》正在这一点上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过去的哲学、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关于生产力理论问题的论述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人们唯恐与  相似文献   

16.
《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发表了汪辉勇同志的论文《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该文认为,“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包括云水、砖瓦、土石在内。《学术论坛》1989年第五期以《物不能作为价值主体》为题发表了高兆明同志与之商榷的文章,认为只有人才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补白”《郭老首次发表的新诗》里引郭沫若同志的话说: “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按,这里所提及的“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巳由绍虞先生本人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出版的《战地》增刊  相似文献   

18.
颜啥、袁昌隆二同志在《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也谈韩非的“人口思想”》的文章,对我们于该刊同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韩非的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进行了批评。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说明以为答复。第一、颜、袁二同志在文章的末尾写道:“不能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而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20.
自从新诗出世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毫无结果的老问题,最近又喧腾起来了。《诗刊》发表了孙绍振同志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当代文艺思潮》发表了徐敬亚同志“崛起的诗群”。上海《社会科学》发表了丁芒同志“建立新诗体刍议”。《解放日报》发表了陈言同志“中国新诗向何处去”等文章。恕我孤陋寡闻,其它有关的高论还未能拜读。就从以上文章看,仍然是发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