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德军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12-414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陈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24-28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孔子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爱",几乎可以说是它们各自的中心主题和灵魂.通过对两者的本质来源、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尽管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却相逢在爱中. 相似文献
7.
钱茂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2):52-57
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她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她爱父母亲人、爱朋友、爱同志,尤爱广大受压迫的女子.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的特别可贵处在于能自觉地将这种爱与当时革命斗争结合,在严酷的斗争实践中,无私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爱,由此形成了她的侠义性格.她的侠义精神,其实是她的爱心的集中展示,是大爱无痕,爱满人间. 相似文献
8.
周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爱,含有爱护、爱惜、珍爱、敬爱、慈爱之意,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感性表达,既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种感性方式或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的大爱之大在于:大爱是爱人之爱,是深远之爱,是用心之爱,是持久之爱。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死亡突出爱情的伟大不同, 美国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通过死亡来考量角色的爱情,同样起到反映和揭露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作用.通过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角色的死亡与其爱情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爱情观,书中角色面对爱情与死亡所做出的选择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