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昌起义后,南北燃起革命烈火,多个省份独立。北方是清政府统治的重心,相对稳定。但陕西、山西结为同盟,实践了“南呼北应,中路突破”的战略方针,率先响应,撼动了清政府统治,牵制了大量清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了革命形势发展。这是清政府妥协退位接受共和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冯国璋曾经充当过清王朝和袁世凯政权的“功臣”,参加过屠杀义和团和镇压辛女革命及“二次革命”的罪恶活动,然而在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斗争激流的波及下,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他的思想也在逐渐地由维护帝制转变为拥护共和,其表现则为促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平靖张勋复辟叛乱,其言行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对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议论争不已,而对在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斗争中较段棋瑞更为有影响的冯国璋却无人问津。为了还其历史的原貌,撰此拙文,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各种分离倾向日益严重,以汉族官僚的任用为由,满族皇室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清皇室内部分裂的迹象逐渐明显。对自我经济利益的极为看重,使得清皇室不能团结起来,抵御南方民军的武力威胁,在后期的谈判中先机丧失殆尽。袁世凯利用皇室内部的分裂,成为操纵清室命运的官僚,最终诱致了退位诏书的出台。与前期谈判内容相比,最终形成的退位条款对皇室利益大打折扣,从皇室的角度来说,清帝退位诏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保护清朝皇帝物质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内忧外患加剧,列强窥伺、边疆危机、满汉尖锐时立.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孙中山、袁世凯等辛亥各派在民族认同视野下,以"五族共和"为基础,达成南北和议,清政府在化除满汉畛域的基础上被迫接受了"五族共和"思想,宣布退位.三方彼此妥协,共同促成了共和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辛亥鼎革后,由帝制迈入共和的清末保守士人,面临时代遽变带来的种种冲击,多少都有一些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在不同的士人阶层中既相似又有较大差异。恽毓鼎和刘大鹏即为其中的典型人物。在二人日记的记述中,既有对清帝退位的共同哀叹,又有对袁世凯称帝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民初剪发、改历的不同反应,又有对国家命运、民生多艰的共同关切。通过比较二人在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心态,可以体味到清末保守士人在辛亥革命之后心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田琳琳 《理论界》2004,(5):111-112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来改名为廷芳。〔1 〕祖籍广东新会,1842年7月30日出生于新加坡,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取得英国大律师资格,成为“国人得为外国律师”的“第一人”。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致函给清廷,劝告清帝退位。在中国近代,律师出身的政治家,伍廷芳当成为最成功的一位。1922年6月23日,不幸逝世。遗著有《伍秩庸先生公牍》。伍廷芳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政坛人物、著名的外交家、法学家,他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伍廷…  相似文献   

7.
一、成立与特点共和建设讨论会,1912年2月由孙洪伊、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孙洪伊,字伯兰,天津人,清末立宪政团宪友会发起者与组织者。武昌起义后,他南下上海,以观后变。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清末立宪派头面人物,宪友会重要成员。武昌起义后,他出任湖北都督府政事部长,后因革命党人排挤,于汉阳失陷后随黄兴到上海。1912年1月,为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副长,不久即“以不愿食鸡肋”而辞职。2月12日,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孙、汤等认为:“今后之民党,果挟有大党以盾其后,政府将俯就之不暇”,遂联络上海的一批立宪党人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集合同志,讨论民国建设诸问题,以为组织政党之备”。经过两个多月的广泛联络,签名入会者已达三百人。计划刊行的会报也筹备就绪。4月13日,在上海老靶子路扆虹园召开成立大会,一致通过刘崇佑提出的共和建设讨论会会章及各省交通处规则、经费出纳规则各草案,并公推汤化龙为主任干事,谢远涵、林  相似文献   

8.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黎元洪一直是以复辟势力的代表载入史籍。因为此,黎元洪在首义之初投入革命营垒,与革命党人并肩反清的历史常为研究者们忽略不提。其实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袁世凯诱和至清帝退位,即南北议和时期黎元洪的历史很有考察的必要,看看这一时期黎元洪在袁世凯与革命派之间的态度,对考察其一生的历史,特别是从主观上考察其对反清革命所持的态度很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作者为新版《近世人物志》所撰写的序言。金梁出身满清贵族,却能不畏权势,冒死上书请求诛权臣荣禄,为时人赞誉。清帝退位,金梁积极奔走,甚至不惜委身日人,自是其污点,但后来迷途知返,潜心著述,编纂了如《近世人物志》等一系列清史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者认为《近世人物志》在勾画人物方面有几个特色:一是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二是历史人物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相得益彰;三是记载真实,不做任何修饰;四是记录了当时的特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10.
农伟雄 《江汉论坛》2002,1(2):76-80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及南北议和,过去学术界多持否定意见。本文通过重新考察袁世凯自武昌首义后“奉旨出山”,主倡南北议和,逼迫清帝退位,最后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时期的主要史料,对袁世凯在中国历史这一关键时刻所扮演的角色及南北议和的意义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 ,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抗灾减灾 ,恢复农业经济的中枢。康熙帝建立并施行御门听政制度 ,表明他的勤政思想和坚定划一的统治风格以及修明政治 ,强化皇权 ,建立强大清帝国的决心 ,乃得“守成而兼创业”的一代明君之称号  相似文献   

13.
风雅诗学的复兴和变异,是清代文学发展的一条线索。风雅诗学变异之原因,是道统、文统与政统之矛盾,而诗教与政教之矛盾在乾隆时期开始变得明显。乾隆时期的诗人沈德潜论诗主格调,宣扬温柔敦厚之诗教,而将忠君爱国认为是儒家诗教之核心。沈德潜的"雅正"审美理想,既为对朝廷所倡导的审美风尚之响应,亦为风雅诗教之主动回归。但沈德潜又想超越政治而谈诗,其诗学中潜在的矛盾,在《国朝诗别裁集》编选中得到充分体现,也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沈德潜的晚年和身后遭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统、道统与政统之纠葛。  相似文献   

14.
袁段矛盾与洪宪帝制的败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是北洋集团的领袖,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二人有着整整20年的关系和友谊。段祺瑞追随袁世凯,为袁世凯的成功竭尽全力,袁世凯则提拔、重用段祺瑞,委段祺瑞以重任。袁、段配合默契,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大事件均与其有关。但在袁世凯集权专制完成后,袁、段关系裂变。尤其是在帝制问题上二人矛盾激化,先是袁世凯解除了段祺瑞的兵权,继而段祺瑞消极抵抗。北洋集团分裂,袁、段矛盾是袁世凯帝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兆祥 《齐鲁学刊》2007,12(6):41-46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出于安抚蒙藏各部的需要,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极为重视。虽然延续了元明 以来“群分而众建之”的治藏政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最后确立了由达赖喇嘛 执掌政教大权的政教合一制度。西藏的摄政制度也由此派生出来,而成为政教合一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有资格出任摄政的四大林活佛之一的策墨林活佛系统,在西藏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的一世、二世、三世均出任过西藏摄政和甘丹赤巴,并兼任八世和十世达赖喇嘛经师,为密切中央政府 和西藏之间的联系、保持西藏政局稳定和抵抗外敌入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对该活佛系统 的传承加以介绍,并透过这一活佛系统对清代中晚期的西藏摄政制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郗鹏  李新 《北方论丛》2008,(2):74-77
清代前期,对于国子监行政官员的任用制度屡有变化。管理监事大臣一直由皇帝特简,满汉祭酒一般为科甲人员,但亦有例外,由上级官员推荐后经皇帝钦定。司业作为祭酒的副职,满员、蒙员、汉员的铨选制度颇有差异,亦须由皇帝选用。监丞、典簿等中下级行政官员则由吏部铨选产生。  相似文献   

18.
关威 《河北学刊》2002,22(4):116-119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 ,主持朝政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讠斤既是合作者 ,又各有心思 ,互相猜忌 ,不能同心同德。最后 ,慈禧终于施展手腕罢黜了奕讠斤 ,实现了她独霸朝政的欲望。这一切 ,对晚清政局、对中国社会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满红  李慧 《晋阳学刊》2005,6(1):81-85
在清末立宪活动中,幕府人员帮助袁世凯完成了对立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参与的转变。同时,幕府人员积极参加清末的宪政改革,在中央编制了新官制方案、在东三省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天津试行了地方自治、在直隶进行了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同时也有利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军府体制下,因多种行政管理模式的施行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清代新疆的司法体系与运作呈现出突出的有别于内地直省以及其他边疆地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而军府衙门在司法体系当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又显现出清代新疆司法体系与运作的一体性。清末建省后,新疆行政建置统一于内地,多元法律的一体化在司法领域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