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成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探讨了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力的原因,提出了甘肃中短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这些已成为制约甘肃"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分析目前甘肃农村劳务输出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新时期探索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协调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甘肃农村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制约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而甘肃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则为解决这一问题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甘肃农村职教的成就、经验和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应实行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超前发展、倾斜扶持”的政策,并从甘肃实际出发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2-2008年间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的研究发现,国家"一刀切"的贫困线标准会直接影响政府对贫困状况的评估,甚至国家扶贫政策的决策。在充分考虑甘肃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7-2009年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的调查结果为原始数据,引入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方法进行测算,得到近三年甘肃农村贫困线标准,并将结果与甘肃现行贫困线进行比较,发现甘肃现行的贫困线标准较低,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入力资源开发是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基础,是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战略核心,是中部地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撑。尽管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才数量比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难以适应中部崛起形势的需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难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难以适应“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给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地区差距过大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呈现“中部塌陷”现象。“中部塌陷”的经济发展格局,“县级财政负担”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财政分权背景下中部地区县级财政过重的投入责任以及政策上的边缘化,是导致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最为落后的原因。落实“中部崛起计划”,完善政府分担机制,扩大乡村教师补助范围,完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代甘肃的地方经济仍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抗战前几十年间,甘肃农业生产却一片凋敝,毫无起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兵匪战乱、苛捐杂税等因素外,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则是制约其发展的内在原因。甘肃农村的衰败。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又严重地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这一切都迫使国民政府为了保持抗战大后方的稳定、为抗战提供所需的粮食和物资支持,不得不采取措施,挽救、振兴甘肃的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6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低保减贫指数测度等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基尼指数总体下降,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公平性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空间格局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次高等级区和高等级区向西部扩散,低等级区向中部地区收缩,呈现“中部塌陷”特征;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保和就业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收入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但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甘肃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张存刚,熊建玲甘肃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甘肃整个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乡镇企业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从农村中诞生,它的发展也给了农村更大的回报。它吸收了把农业压得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低于东、中部地区 ,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缓慢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 ,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加速其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小城镇的发展将是西部地区城市化重要内容。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为例 ,着重论述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西部地区小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从而加速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甘肃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调整优化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深化农村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都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农村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其标志进行了探讨,然后针对甘肃农村产业结构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形成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甘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等七项统计指标,全面评价了90年代以来甘肃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定量分析了甘肃经济发展比全国滞后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加速甘肃经济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和构建模型来看,少数民族牧区县单纯依靠草地资源来实现草地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县农村可得的36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定性分析和多元统计定量分析,不仅可以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明确的认识,还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所构建的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对草地资源利用影响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整个实证研究以及对阿克塞县的个案研究,指明了促进各少数民族牧区县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草地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湖北农村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灰色关联理论是灰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是灰色聚类分析和灰色决策的基础。中部地区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是海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影响海南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增加海南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分析认为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使得中部农村城镇化发展失去驱动力且长期处于停滞阶段,从而进一步阻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自东向西推进,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是新时期实现中部农村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径路。  相似文献   

18.
人口分布不均衡是造成甘肃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2000-2010人口分布现状的分析,以甘肃人口分布与地州市经济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为切入点,在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甘肃人口分布、生态足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提出优化甘肃人口空间分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了解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时空差异对缩小县域经济水平差异、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甘肃86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在定量测度甘肃县域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系数、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揭示甘肃省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大部分县域物价压力指数总体不高,农村居民物价压力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逐渐下降。(2)2010—2019年物价压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压力区域主要位于兰州南部和陇南市,低压力区域主要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武威、金昌、定西、天水等零星分布。(3)甘肃省物价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域有兰州南部、庆阳市、陇南市,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的空间分布重心轨迹经历了向东南—西南—东南方向的演化规律,物价压力的重心具有由西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结论:2010—2019年甘肃省各区县之间物价压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较低,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物价压力相对较高,县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滕磊  张恒  唐思思 《调研世界》2021,(12):34-42
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各类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持续融合创新,形成了数字金融的创新服务方式.本文旨在讨论数字金融创新如何发挥其普惠价值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演绎推理并运用固定效应和GMM模型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经济主体融资缺口,创新各类便利化服务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服务深度融合,进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和便利化程度均能够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本研究有助于从金融普惠视角理解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价值,特别是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数字金融进一步创新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