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楼,是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楼文化研究,必然成为侗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鼓楼文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本文拟对深化鼓楼文化研究所不能回避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一、关于鼓楼的起源及其演变鼓楼的起源问题,由于侗族民间只存零星的传说,史籍中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而现存于侗族地区的鼓楼实物又大都修建于清末民初,时间不过几十或百年左右;少数修建于清朝初年的,距今也不过至百多年的历史。因而,关于鼓楼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从民族史角度研究,认为早在唐代或更早一些,鼓楼已经成为侗族之文化,与侗族先民同时并居于岭南,迄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侗族“鼓楼”,具有悠久历史,是侗族固有的光辉灿烂文化之一。它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黎平、榕江、从汀、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寨“鼓楼”,皆为木质结构,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  相似文献   

3.
侗族的鼓楼原本只是南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在旅游场域中逐渐成为整个侗族的民族景观.本文试图探讨鼓楼在侗族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变迁,并指出现时的鼓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了地方社会文化根基的文化展示景观.  相似文献   

4.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直观标志,是侗族人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鼓楼装饰到以鼓楼为中心开展的对歌、说古、讲款、“多耶”等,无不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鼓楼在侗族本土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广义的视角看,鼓楼是传承侗族本土文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审美特征。从美学的角度选取侗族最富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建筑进行论述,可以向世人展现侗族建筑文化审美之精神风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有这么鲜明的文化标志。只要你一跨进侗族聚居的村寨,就会发现“有侗寨必有鼓楼,有鼓楼必有侗寨”,那气势雄壮的鼓楼矗立在侗村侗寨之中,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你会为这种美所惊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立体的侗族文化——鼓楼,鼓楼和侗族文化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7.
侗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由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侗家堪称为一个多才多艺、勤劳勇敢而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尤其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对于祖国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侗寨、鼓楼、风雨桥和凉亭,被建筑学家、美学家誉为中国民族建筑的瑰宝。本文拟就侗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9.
鼓楼是中国西南侗族的一种建筑形式,而作为一种民族符号,鼓楼远比其它侗族符号如油茶、大歌等更具影响力.本文试图讨论鼓楼作为侗族符号的建构、操作与标准化的过程,及其对侗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的型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侗“鼓楼对歌”文化模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于明代之前,就以正式的鼓楼对唱形式出现在南部侗族聚居区域,从古到今始终履行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鼓楼对歌形式可以分为"请姑娘"和"吃相思"两种形式。鼓楼对歌体现了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文化样态,其蕴意了侗族人对自然、农事、生活等百态的认知与朴素的文化情怀,并以行为示范的方式成为侗人文化传承的特殊模式,丰富发展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风雨桥是侗族地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之一,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风雨桥在侗族地区桥的数量是比较多,几乎每一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除鼓楼之外,风雨桥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个代表。作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13.
侗歌海洋     
木子  卫涛 《新少年》2014,(9):2-2
侗寨鼓楼、风雨桥,这些极具侗族特色的建筑,在贵州侗乡随处可见。但是,侗歌更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文化的精髓就是侗歌。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用歌声传递情感,记录生活。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村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唱得一口好歌。这里有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已经在侗寨根深蒂固。他们把“歌”与“饭”看成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寨子里每逢重大节庆等喜事,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欢唱侗族大歌。这里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  相似文献   

14.
“补拉”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侗族社会的一种对内管理与对外交涉的组织。它在当今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款是存在于侗族阶级社会的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民间自治和民间自卫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侗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自行消亡。笔者认为:“补拉”是侗族父系社会的产物,届父系氏族社会残存下来的次生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后,几个“补拉”就联合组成了“款”,其功能为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防御外敌,保卫自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款”又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补拉”。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温州鼓楼位于温州市中心,是温州古城仅存的遗址,也是温州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见证了这座城市独特文化与光辉历史。本文从鼓楼的建筑着手探讨其建筑文化价值及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7.
侗族旧称“侗僚”、“侗家苗”,自称“甘”。为我国南方以农耕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及湖北西南部分县境内。共有251.4万人(1990年)。侗族村寨一般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于平川大坝较少,故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富有民族色彩的特点。一走进侗乡,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廊檐相接的干栏式民居;山坡路边风格迥异的凉亭;楼廊毗连,重瓴联阁的风雨桥;密檐叠塔,气势恢宏的鼓楼,形成侗寨建筑艺术绚丽和谐,浑然一体的雄伟景观。古老的侗乡山寨,流传着“无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自然环境与古朴典雅的民族建筑;山水、田园、鼓楼、花桥;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石结构建筑.这些都反映了增冲侗族先民在村寨选址、布局、营造,以及审美和文化上追求"万物有灵"、"神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侗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九洞侗族萨岁崇拜论吴定勇萨岁崇拜是侗族特有的宗教现象,它以其独特的宗教内容、个性特征迥别于周邻兄弟民族的宗教形态,就是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宗教文化百花园里亦称得上一枝奇葩。千百年来,萨岁崇拜在侗族社会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对侗民族的生存发展、生...  相似文献   

20.
之前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及实践,由于较为重视物质和文化的视域,往往遮蔽了其他重要维度,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视角,是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尝试探寻深嵌于侗族梯田社会的标志性文化及其内生的互嵌结构,进而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社会价值和意义,即以梯田为主体的侗族同胞的社会记忆与合作传统;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社会规范和集体情感;“四个鬼”释义中的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表达。并藉由梯田社会的知识和运行机理,提出遗产地建设的新思路,在推进在地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亦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与社会永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