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湖北省陨县、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的数据,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源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总体生活满意度的Logit模型,得到的结论为:迁移户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和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影响水源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而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对水源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年)》中2019年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可以分为一般休闲型、自我休闲型、家庭友好型和运动时尚型4种类型。其中,运动时尚型和自我休闲型休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家庭友好型和一般休闲型休闲模式并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克服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时尚型休闲模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此外,还对不同性别、居住地、收入与婚姻状态的群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收入和社会地位比较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度,随着使用数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基于2015年CGSS数据考察了个人总收入(简称收入)、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收入对主观幸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门槛效应;社会地位比较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度有着正向的作用,其中家庭经济地位比较对个体主观幸福度影响程度较大;控制基本人口信息变量、社会地位比较相关变量后,收入对个体主观幸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收入高于门槛值的群体感觉幸福的可能性更高,且在婚姻状况、主观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公平等变量对主观幸福度的影响程度上显著不同于低于门槛值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居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包括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两个方面,涵盖客观领域的生活质量和主观领域的生活质量;既包括个体的感觉,也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
幸福不仅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更是人们生活追求的最终目标。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创新性地从环境“二维化”这一研究视角,将环境因素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因素与居民主观的环境行为,采用优化的两阶段有序Probit回归模型,沿着“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因素——居民幸福感”和“居民幸福感——居民主观的环境行为”两条研究思路展开实证分析,在实证过程中引入控制变量及工具变量,同时对经济因素及地区因素可能导致的组群差异进行考量和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环境污染对居民幸福感,还是居民幸福感对居民环境行为,其影响均是显著的,且具有异质性;环境污染通过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对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而居民环境行为则因个体收入和居民幸福感程度的不同产生差异。本文对环境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分析,为政府出台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升居民幸福感及居民环境行为贡献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居民对收入差距的主观评价直接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是衡量收入差距适度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多元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就中国居民所处地区的客观收入差距对其收入差距主观评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客观收入差距对收入差距主观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能够对所处地区存在的客观收入差距有一种理性的判断和认识;其次,对于相同的客观收入差距,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倾向于低估收入差距严重程度;再次,收入满意度高的居民也倾向于低估收入差距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虚拟变量在居民消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虚拟变量与回归模型 在现代经济计量分析中,利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数量分析技术.一般回归分析中变量都是定量变量,这是因为模拟回归需要样本数据.但实际中有时模型仅考虑定量变量是不够的.因为经济现象不仅受一些定量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受到一些定性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战争、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人的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居民收入及其主观感知状况等系列问题进行微观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呈右偏分布,而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呈左偏分布,近五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低收入或贫困收入群体。运用多项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因素能够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相对较低;收入、房产、私家车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的重要客观因素;居民对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差距问题的看法与其对收入主观感知状况之间存在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意识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对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客观社会分层变量和阶层意识、自评家庭经济地位等主观社会分层变量与其自感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同时,年龄、性别、政治面貌等个体特征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居民自感健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唐山市统计局梁福喜在1993年《河北统计信息》增刊上提出为了全面地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现阶段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科学测定我国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现行城市住户调查指标体系有必要增设下列指标: (一)部分综合值指标。主要指标包括:居民全部收入总额和居民全部消费总额。居民全部收入总额,等于居民实际收入加上各种所得实物折算现金收入,再加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享受的各种生活性暗补金额。居民全部消费总额,等于居民消费性支出加上各种所得实物折算现金金额,再加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享受的种种生活性暗补金额。居民全部收入总额和居民全部消费总额,这两项指标全面地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