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与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必然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并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地阻碍着现代化进程。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无疑是民俗学者肩负的社会使命。风俗变迁,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是风俗的自然变迁,古往今来,风俗一直在自然而然地、或快或慢地、或隐或现地变迁着,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一是指有着明确目的意义的、人为的风俗改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移风易俗。一风俗的自然变迁,又可以从两方面去…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程在任何时候都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然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几个非常重要的时段,此即所谓的时代转移。若将视野转至整个明代,其间同样存在着内在转移的变迁脉络。正德年间堪称明代时代转移的关键时期,明代风俗在正德前后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正德以前,纤俭、稚质、安卑、守成是当时社会风俗的最大特质;正德以后,风尚颓靡,生活侈美,出现了一股追求艳丽、慕尚新异的风潮。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呈现出传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换、西方风俗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会通融合三大路径多元并进的格局。伴随着社会风俗现代化变迁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演进,国人的生活空间日趋扩大,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4.
消费风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风俗运动形式及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消费风俗即人们所认为的关于消费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5.
明代社会风俗的历史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05,(2):150-153
明代社会风俗的变化,大致可以正德时期作为分水岭.自正德以后,社会风俗出现了一个历史转向,诸如从俭朴转向奢侈,从淳朴转向薄恶,最后出现了风靡全国的流行时尚.明代风俗的演变,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明代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的英明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重视风俗和教化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并有大量论述。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深刻反思和总结明亡的惨痛教训,认为明代、特别是明末风俗和教化衰坏和士习窳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全面考察中国历代风习变迁、教化行废与国运兴衰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家重视以风教治国的思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风俗(气)变迁与国家兴衰、行教化与正风俗、振士风与兴国运等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与阐发。他们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浙江通史》(明代卷)第四章《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之第一节,全文以浙江为例,勾勒和叙述了14-17世纪江南地区乡村社会的特征,描述了当时乡村地区乡民的四时农事、日常生活、岁时节日和乡民的娱乐活动,探讨了明代社会教化和乡村自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风俗与礼制、风俗的上行下效两个方面,探讨了明朝人风俗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明人为改善风俗所采取的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进而指出明代社会风俗的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自明代中期以后,民间百姓受到了商品社会的洗礼,民间风俗随之也开始受到了商业的冲击,导致原本朝廷用来规范人们行为或改善风俗的政策、措施,无不流于形式。与之相应,在风俗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诸如在礼、俗关系上倡导礼因俗制或将礼简单化,以及肯定崇尚奢侈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自然灾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了明代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二、严重破坏了明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为明代政治演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影响着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  相似文献   

10.
石燕 《理论界》2008,(12):220-221
根据压力感知源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都市人的选择压力分为物理性选择压力和社会性选择压力。所谓物理性选择压力是指由人们在选择生活消费和为了获得生活消费而进行选择时中所面临的压力,其中包括物质消费选择压力、闲暇选择压力、居住选择压力和职业选择压力等。除去物理性选择压力外,都市人还不得不面临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所造成的社会性选择压力,其中包括文化选择压力、角色选择压力和人际选择压力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文明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中完成的。伴随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凝结成了不同的消费文化。从前现代满足生存必需之消费,到从众心理的现代大众消费,再到表征意义的后现代符号消费,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看待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负效应,存在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移民搬迁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基础渐趋薄弱,移民搬迁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了传统风俗文化维系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常规行动的传统丧葬仪式发生了改变,丧葬的紧迫性、公共性催生了刚性的市场需求,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非常规行动——"仪式经济"。这种非常规行动通过例行化的逻辑产生新的风俗,从而完成了常规行动与非常规行动的交替过程,实现了传统风俗到新风俗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天津商人与清末民初社会习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人习俗对清末民初的天津社会风俗影响极大 ,推动了整个天津社会风俗形成中西兼有、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格局。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重商求利的价值观冲击传统的义利观 ;在消费方式上表现为奢华、崇洋、趋新的风尚冲击传统、守旧、俭朴的生活方式 ;在婚丧习俗上表现为“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海瑞是清官的典型,他廉以处己,不惧强权,果断采取措施,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在明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其清廉的声誉随着其政治生涯变迁也有一个不断传播,并向神化发展的过程,这与明代官僚政治与民间社会心理需求有密切关系。海瑞的反贪措施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卫所军城是在继承原有城市的基础上,依托卫所制度建立的军事性城镇,主要分布在北边、沿海和内地民族聚居地区。卫所军城初兴之时,以军事功能为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构成的异质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分化,其中部分卫所军城叠加了行政、经济和文化功能,演变成综合性城市。明代卫所军城的设置不仅对于明代政治、军事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明代城市以及清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风俗事象与伦理刍议刘光明风俗事象与伦理有何内在联系?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与时代精神,它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在各自的“精神气候”中生活,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巫术信仰、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商业贸易、人生礼仪、婚...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社会风俗和观念及其内容、内涵等均获得较大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崇拜神仙、祭祀物品、求吉纳祥、辟邪驱恶等作为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关系较为密切,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所体现“崇神祭物”与“求吉辟邪”的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等十分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风俗乃至汉代社会内容均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晏波 《兰州学刊》2010,(3):207-210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廓清陇右端午旋鼓风俗的现状及其时空发展的特征,并探讨其起源。该地区端午旋鼓风俗是特定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而环境变迁与社会变化影响着旋鼓风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与变迁的重要叙事系统,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消费的逻辑演绎着经济和文化的社会过程,消费异化导致行为技术无法消解的现代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享乐主义价值观.因此,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倡导责任消费,有利于促进人们科学生活方式的建立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