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原治     
有王者之治有霸者之治有疆国之治王者之治礼义是也霸者之治富强是也疆国之治诈力而已矣昔者上古之初民之异於禽兽者几希矣有圣人遗作为之宫室衣服之制为之耕稼烹饪之事为之商贾农工之业以生以养以长以遂其人之悍然戾者刑之其水之汤然割者平之其物之棱然(虎武)者焚之呜呼圣人之於民也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是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体的塞外民族,其风俗习惯在宗教风俗、节日、婚姻、经济、交通、饮食等方面,都表现了浓郁的特色。玛鲁神袋是其多神教萨满文化的遗存,火神崇拜是其在母系社会即已形成的自然崇拜,黑灰节原是一种秽天巫术,柳蒿菜曾是其植物崇拜,还骨头婚俗源于远古的近亲婚配,四不像是其“森林之舟”,稷米茶是其没有茶叶的民族茶。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鄂温克风俗也在渐变,表现出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今年祀孔取用浏阳礼乐举大典行大礼可算近今仅见的伟大而富有意义的盛举了孔子在中国社会虽不似回耶教主那样的用宗教方式诱导一国民族的思想启发一国民族的信仰与团结一国民族的精神而其中庸之德伦常之训维击人心风俗既数千年实际上早成为我民族全体的师表人物已为中国任何人所公认近年一般不逞之徒离其轨道外鹜是趋致演成共匪杀人放火的惨祸虽至外患侵入千钧一发的时候仍无一毫悔心且乘机肆扰无所不用其极吾人到此益信孔子之道有如菽粟布帛之有益于人生而不可须臾离本人今日特取用浏  相似文献   

4.
风俗是诚信的一个大背景,诚信是风俗的核心内容之一.顾炎武的风俗论指出:风俗关乎人道之存亡;风俗首先在于庙堂之提倡,其次在于乡党之维持;上倡之以名教,下重之以清议,再将此信誉延及于子孙,则可以救法制之偏,以保风俗之醇美,诚信之大昌.在自利的前提下,诚信永远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诚信标准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常建华明代社会的生活性消费风俗经历过较大的历史变迁,它是明代整个社会风俗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问题,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社会及其变迁。一、明代消费风俗变迁的内容与阶段大量资料表明,明代以衣、食、住、行、用为主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6.
昔者聖人。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立法于人调阴阳之气。和燥湿之宜。顺四时生长收藏之化。以阜物利民。除饥寒之苦。疾疢之灾患害之原。以水火金木土五气流行之化。察貌言视听思之情。以作肃乂哲谋聖之用。于是因天地生成之理。立夫妇父子之亲而成家。观七曜列宿之分布。立君臣之义而成国。以四时孟仲季之秩序。立长幼之节而成官。列地而州。分国而治。此人道之大纲纪也。小德役大德。小贤  相似文献   

7.
民族风俗习惯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 ,它表现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多方面的活动之中 ,并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它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 ,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民族风俗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因而关于其概念、特性和功能的理论研究 ,也呈现出多种定义和观点。本文拟以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做例证 ,就上述三题略述管见 ,不妥之处 ,争鸣为盼。一、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解说 ,在我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是秦统一中国以后的事情,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史记·商君列传》)政策的继续。但县制的产生还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对此,前人已有研究,作了论断。本文试图对旧说中一些观点略作辨正,以就教于史学界。一、春秋史料中“县”之涵义。在有关春秋史料中,“县”以名词出现时,多与典制有关。稍予辨析,可知“县”一词具有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涵义: 第一种涵义指县鄙。周初封建(本文“封建”一词均指裂土分封的意义),就每一封国而言,“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也”(《国语·齐语》韦昭注),“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国语·楚语》)。从《国语·齐语》所载管仲“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的说法及其为齐国规划国鄙制度的史实,可以推断,凡国以外地区都是鄙,国指封国的国都,而鄙就是相对国都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郭萍  徐岳峰 《东岳论丛》2020,(12):98-108
严复通过编译现代西方政治论著,率先对中国的现代自由诉求做出了理论阐释,旨在由此解答现代中国的"群治"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中国唯有发展个体自由,才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即"国群"),进而才能在现代民族国家竞争中自强自存。据此,严复认为,自由非但不与群治相抵牾,而且是现代中国的群治之方,故他以"群己权界"来概括自由之要旨。这并非简单的中西格义,而是一种现代自由观念的中国式表达,其思想实质是儒家群学原理的现代演绎。就此而言,严复用"以译代著"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初级版本的儒家现代自由理论。  相似文献   

10.
“氏族以血缘联系为纽带,民族以地缘联系为纽带;共同血缘不能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这一观点早已为我国民族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成定论。但是,时至今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认为该民族的成员出自同一血缘,许多民族还有自己所崇拜的祖先人物,并以此为自豪而津津乐道。这种现象看来近乎寻常,却今人颇为费解,似应值得研究;否则,还有可能寻致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疑虑和动摇。 把共同血缘作为民族特征之一来考虑,是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意见。1851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对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态;(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有此八者,则不识不知之间,自与他族相隔阂,造成一特别之团体固有之特质,以传诸其子孙,是之谓民族”。(梁启超译文,见《饮水石文集》卷五学说一)英国《牛津大词典》对民族一词的解释是:“由血统、语言、历  相似文献   

11.
社稷是在天神之下分离出的另一世界。是周人的宗教中“属民”的地祗。社主乃以“示”字为偏旁,表示先人精灵之所寄,祖先灵魂之所依托,所以要立一石头或植某种树木来表示地祗之所在。姜亮夫曾在考释“神”字时这样认为:“考甲文中表示有宗教‘灵感’一类的字,都以示为偏旁,为先人精灵之所寄,则示字当即原始神字;示音与神为双声,此字乃大石文化时期的大石纪念物menhir,与古代欧洲凯尔特Celtic民族之墓标Dolmen,或古英格兰人之iromlech相同,现在四川、辽宁等省,还有遗存,其制在地上立一块或几块大石,上面盖一块大石”。然而,根据古书的记载,作为社主的有石、有木、有土。《论语·八俏》:“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 ,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民族共治有两个层面 :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 ;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认为 ,所谓民族共治 ,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取向、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作者指出 ,对民族共治现象进行理论阐释 ,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辩证关系 ,是建立完整的民族政治理论、构建合理的民族政治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古今圣贤,都把修身当作治国之本。《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亦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那么,传统的修身之法、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传统的修身之法古代圣贤以修身为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本,不但终生奉行,修之不二,而且目标极高。《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道,即天的意志,客观的规律。众所周知,客观规律是不…  相似文献   

14.
浅谈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法律变通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族是一个复杂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反映其民族心理特点的习惯、风俗、传统和宗教,而用民族习俗、传统、宗教干预和裁决犯罪案件,几乎与民族形成的历史同样久远。司法实践证明,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目前仍然沿用自己固有的习俗、传统、宗教来影响甚至决定某些刑事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这种习俗、传统、宗教以不成文的形式形成了“两法”之外  相似文献   

15.
晋政权南迁至隋统一天下260余年间,中国大地政出多门。以北方地区论,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建立者除汉族外,更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这些政权治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学界于此期民族文学之研究,迄今却甚为薄弱。言北朝文学,多以数位汉族作家为主,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写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①。从理论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包含着互相对立的矛盾双重性。它实际就是弗洛伊德与莱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它规约铸就着这个民族的性格。风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今天所讲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即是针对这两个方面而言的。自近代以来,一批先觉者从外族侵海的屈辱中,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成份。在承认异质文明的同时,开始建立起由…  相似文献   

17.
《诗·周南》历来有“正风”之称,《周南》的十一篇小序也是全诗各篇小序的纲领。然而,我们对它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周南》的序之所以被奉为纲领,则因为它始终贯串着一条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主线,这条主线便是出自《礼记·大学》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义。《礼记·大学》是这样主张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为汉儒所辑,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一半以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各民族都很珍视自己的习俗,往往把自己的风俗习惯被理解、被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理解和尊重。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  相似文献   

19.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三篇亲士孙诒让曰此篇所论大抵尚贤篇之馀义后人以其诗论尚正与儒家言近遂举以冠首拟不当为第一篇也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忘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存恤问也急谓当务之急缓谓怠缓缓其君优言后其君忘国原本作亡国今据下文忘士正之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尝有也非贤无急谓自尚贤以外别无急务甚言尚贤之急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君名重耳为父所逐徧厯各国归而为诸侯盟主正匡正也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君名小白齐乱出奔莒归用管仲而霸诸诸侯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宪治、人民主权及当代中国应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涵 ,法治是法律之治 ,而不是用法来治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依法治国实质上就是依宪治国 ,法治即宪治 ;宪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就是坚持人民主权原则。依法治国最终必统一于人民主权这一宪法原则之中。当代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上大力培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