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正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了。李零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真的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真的就像一条四处颠沛流离、惶惶然找不到自己家园的丧家狗?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大震荡 正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了.李零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真的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真的就像一条四处颠沛流离、惶惶然找不到自己家园的丧家狗?  相似文献   

4.
2008年,王元化先生去世之后,有谁可以填补中国思想版图的空白?那时候,觉得秦晖先生庶几近之。近年来,我对高王凌、李零很有兴趣,经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觉得高王凌、李零先生,都属于挑战格局的人物,堪称扛鼎式的人物。高王凌先生,笔者已经写出部分思考,现在,谈谈李零先生。一、生态李零,原籍山西武乡北梁侯村,1948年6月12日出生于前往北平的行军途中——邢台。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相似文献   

5.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4,(1):F0003-F0003
周炽成,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系主任。独立完成并出版《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辩》、《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复性收摄——高攀龙思想研究》、《儒家之道》、《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等专著和译著10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正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荀学新探:以性朴论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论语》的“论”读音为l挷n ,至于为什么读l挷n ,究竟是什么意思 ,则很少有人弄清楚 ,包括许多的语言文字专家、字词典的编撰者。一位语文教师曾在教学《〈论语〉六则》一文释题时说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 2 0篇 ,都是用语录体问答形式记录的。同学们记住 :《论语》的‘论’读l挷n ,且仅在此处读第二声 ,在其他处都读第四声l敶n。”的确 ,如今一些工具书对《论语》的“论”的解释与上述的那位语文老师讲的差不多。如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第 3版 )注释为 …  相似文献   

7.
子贡与颜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媒体的福,现在读《论语》也成了一种时尚。按照引领这时尚的学者的说法:“《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相似文献   

8.
问:北大王铭铭教授的学术剽窃问题被《社会科学报》率先披露后,引起很大反响。您最初听说此事时有什么感触?答:我读了晓声(王晓生)先生的《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和曹树基教授的评论《就王铭铭抄袭一事谈建立学术道歉制度》(均载《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后的第一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触目惊心、痛心疾首”。问:为什么当初会有这种“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感慨?答:因为我从未想到像王教授这样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也会存在学术剽窃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潘雨廷先生的《〈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与任继愈先生等主编的《道藏提要》比读,剖析潘文在体例方面的若干不足及其成因,并由这一个案推衍开去,进而就目录提要与学术史著作在职能上的差别作出区分。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红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阐释──《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读后胡邦炜李庆信的红学专著《新论》出版后,即以一册见赠。翻读一过,获益非浅。我认为此书的研究视角和阐释方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红学研究领域,象《新论》这样采用“现代化”的全...  相似文献   

12.
彭昊 《船山学刊》2008,(1):52-55
《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同《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大量引用《论语》典故;弘扬《论语》追求精神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深层意识,从而援道入儒;选择与《论语》类似的体例。  相似文献   

13.
柳东春 《殷都学刊》2002,(3):108-109
韩国庆北大学中文系李鸿镇教授已将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裘锡圭教授的《文字学概要》译成韩文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文字学概要》原由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88年出版。译著以 1 994年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的繁体字修订本为底本。按照译者〈后记〉介绍 ,李教授 1 993年九月初得到原书并开始翻译 ,到年底完成草稿。 1 994年九月初 ,在北京拜访著者 ,得到了对韩译本的版权允诺 ,又从裘教授处了解对初版的主要修订内容 ,译者立刻订购了台湾出版的修订本 ,重新翻译 ,所以从写草稿到出版共花了整整 7年的时间。著者裘锡圭教授 ,1 935年出生于…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拿到著名作家张石山的新著《被误读的〈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一个强烈的想法即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6.
张扬 《东岳论丛》2011,32(2):59-62
"存疑主义"是胡适在清代朴学的基础上,从赫胥黎自创的Agnosticism这个概念中截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胡适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考证中一直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等重要论著,其写作过程和文章结构无不是"存疑主义"这一学术方法的体现。这种方法在胡适对白话小说文字的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夫之与朱子对《论语》的解释进行比较,来阐示王夫之对《论语》解释的特征。王夫之要求读《论语》,不要把《论语》中的话语局限在那个时代,而是要超越并普遍适用到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提出读《论语》时最应该警戒被他称为"药病说"的读法,而朱子及其后学在解释《论语》时,大多采用的是此种读法。王夫之批判"药病说",反对机械地运用《论语》,并将"理一分殊"或"同道殊途"的方式作为解释《论语》的另一种方法。王夫之重视学,断言没有人能不"学"而成为圣贤,彻底站在重视"学"的立场上解释《论语》。  相似文献   

18.
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知”解读为“智”。朱熹在把“知”解读为“知晓”的同时,又对于“仁”“智”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既讲仁包“义礼智”,又讲智藏“仁义礼”。清儒大都追随郑玄,将“知”解读为“智”,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仁”“智”关系。正是历来存在的这种分歧,演化成为现代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的解读与冯友兰、唐君毅、冯契的解读之间的分歧。这是当今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的解读,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我国古代圣哲孔子思想智慧的结晶。本文是作者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后,对《论语》现实意义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20.
乂田 《阴山学刊》2007,20(1):61-62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